冰山之下,故事尚待發掘 ——《流忘極光》有感
極光在北歐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是與過身的先人對話,又或是幸運、正邪之戰等等。早前歐洲和加拿大等多個國家能看見極光,不少香港人也從社交媒體看到遠方親友所拍的極光,大家縱隔千里,又似乎緊緊相依。如果作品能對有關符號有更多刻畫,相信亦能為故事更添層次。
極光在北歐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是與過身的先人對話,又或是幸運、正邪之戰等等。早前歐洲和加拿大等多個國家能看見極光,不少香港人也從社交媒體看到遠方親友所拍的極光,大家縱隔千里,又似乎緊緊相依。如果作品能對有關符號有更多刻畫,相信亦能為故事更添層次。
主持人為了想促進交流,盡量讓觀眾發表意見以達開放討論,但這舉就落入了觀眾難得分享,就讓他們盡情訴說的圈套。介入應強調觀眾的參與及行動,而非純粹的口頭交流。這樣即使劇情發展至一定危機感,漫長的討論也使觀眾聽覺疲勞,減低介入的衝動。
整套劇一直在帶出的除了康寧外,還有就是尊重病患意願。但是如何尊重?怎樣才算尊重?單純多說兩句話便是溝通和尊重?劇組想帶出的中心思想,卻沒有為溝通和尊重患者多加著墨,而是歸於照顧者之間的溝通。
其中一個婆婆講到1980年來澳門時,因為不認路也沒有地圖,在海上望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漂了三日才到澳門。恰好又是一群移民,她們講的粵語有不易辨識的口音,而這群80年代的「新移民」在這裡的時間足夠久,久到成為「老澳門」。別忘了,澳門正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因應整個演出在跳躍的時空(案發前後)及校園以外的場景發生,導演利用漫畫化的影片,透過非故事性的畫面,既能將校園場景以外發生的相關事件呈現,亦可保留觀眾的想像空間,於腦海裡組織整理這個懸疑的殺人事件。演出中不乏打架場面,而這些打架場面被安排在觀眾面前直白地呈現──演員有技巧地刻意推倒桌椅製造效果──在狹小的演出空間,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很近,導演是否想過利用舞台佈景的走廊位置,透過聲音及光影,讓演員若隱若現地出現去處理現時打架場面,讓觀眾的想像力去填補空白?
是本地舞蹈環境由業餘至專業、由單一到多元,由舞種分明到當代混合的體現。舞者群涵蓋本地專業舞者到剛畢業的新鮮人,在演出中展示達標的技術層面及從容的生活面向。我們不知道她們在日益困頓的環境中能否走出她們曾經盼望的道路。
筆者認為,這個作品真正的主角並非他人,而是每個觀眾本身,兩個角色代表每個人心中存在的「理想」和「現實」兩種不同生活態度。按照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製作處理這兩個角色的象徵意義拿捏得相當有趣,例如藉送水佬發夢「游出」升降機一幕,與之醒來回到升降機內不願離開一幕,有著鮮明對比。他們可以離開升降機回到現實世界,偏偏就不願意面對「現實」。
她專注每個細節,關注動作的意圖,藉由作品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呈現出來”,對於本地大多數接受傳統舞蹈訓練或學習街舞的舞者來說,相信上述題材加上編舞手法會較容易讓他們投入於當代舞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