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玩遊戲:《Play Games》中的女性困境
台灣劇團「娩娩工作室」應澳門城市藝穗節邀請,於南灣舊法院搬演其創團作、第十二屆台北文學奬成人舞台劇本優選作品《Play Games》。林唐聿和賴玟君分別飾演小秀及其母親,玩起扮家家酒的遊戲,並不停轉換角色,過程中火花迸濺,小秀向母親步步逼供,言語間揭示小秀遭受其同居男友施以身體和性暴力,而母親卻不斷逃避並對此視而不見,任由家庭悲劇發生。
劇中母女二人的關係頗耐人尋味。演員頗完整地呈現了劇本開首「母親和女兒都五歲」的明確指示,以及場刊上的母親「五歲之後便停止長大」,女兒卻「隨時間變老」。然而第三場又多番強調女兒「來不及等」,以及醫生已經盡力等等,第四場則論及躺下裝死,種種指涉均暗示女兒已在家暴中身亡。如此,則整部戲其實是母親內心的獨腳戲;她分身扮演自己的女兒和她大玩家家酒,也只是她空想的場景。因此,女兒在第二場說「你自己一個人玩,自己一個人當馬麻啊」,便頗具諷刺意味:母親既無法獨自忍受承受被丈夫冷落和威脅,也拒絕承擔小秀遭受家暴中冷漠的角色。因此她幻想女兒尚未過世,並和自己玩起家家酒企圖作出補償。其中關係也盤根錯節:她們同是被虐者,因此除了母女關係,尚有姊妹情誼;但另一方面,她又對女兒被虐視而不見,也可被視為施虐的共犯。
此外,母親幻想自己變成停止長大的孩子也值得玩味。保鮮紙封閉各門口所構成的場景,一方面如演後座談中賴玟君談到的和無路可出、不能動彈家庭關係有關,也指涉長不大的孩子的想像[1]:現實生活是牢獄,媽媽礙於和同居男友的關係,面對小秀被虐也只能坐困愁城;在丈夫面前,她力弱如小孩,無力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走進更接近其本真的童年,則似乎打開了讓她逃避困局的空間。當然,這也牽涉到父權中童稚化女性的打壓有關:女性只有一直停留在幼稚失語、無智慧或能力的階段,男性才能繼續宰制女性[2]。
現實生活中的不堪,使她企圖從另一個世界中尋找安慰,然而即使在這種幻想之中,母親的悔咎、小秀的幽靈,依舊不斷重返她的時空中徘徊縈繞。她的幻想是購買贖罪券,卻又泥足深陷的過程。她們家家酒的角色扮演呈迴路結構:媽媽扮演自己的角色,小秀扮演女兒或「爸爸」,媽媽卻因女兒重提被父親虐待的痕跡而不滿;角色換轉後,她扮演小秀或「爸爸」,又看到在女兒眼中的自己原來如此不堪,例如:
喔……好哇好哇……好棒喔……小秀你看,好棒喔,把拔對你好好喔,要跟你一起吃飯耶,你趕快過來,你看把拔好愛你喔,把拔抱你吃飯喔,把拔最愛你了……(第二場)
因此扮家家酒也不單是一場遊戲,也指涉了母女關係。家庭是地獄,而飾演、偽裝關係要好的家人也並不好玩,然而她們之間卻又互相牽扯,戲才能繼續演下去。媽媽要女兒「認真地」玩這個遊戲,也就是按自己的劇本,共同構建和睦溫婉,以忍讓守護傳統家庭價值。小秀玩這個遊戲其實也十分「認真」,如她在第三場扮演警察和醫生等,便是以不同角色阻止母親抽身,雖然場景中沒有任何肢體暴力,但她們的對話再現了同居情人的暴虐,而小秀以遊戲方式,強迫母親直視自己面對的暴力,同樣讓人不忍卒睹。
現實中的小秀已經永遠停留在五歲,母親雖努力以幻想填補小秀成長後的空白,但隨著劇情推演,童年陰影和暴力不過是隨年齡漸長一直加倍返還。此創傷既已造成,最少在原來的環境下很難撫平。小秀扮演鄰居、老師等,似是對他們的冷漠有所批判。第四場小秀大力以沙踢向母親,責怪母親對自己面對的視若無睹,反而令人對媽媽的處境有所不忍。壞的好像只有這個她們共同塑建的男性角色,雖然小秀不斷責怪母親,但是觀眾透過母親內心小劇場的掙扎,反而同情起母親來。演員演技精湛,但由於處理十分用力,觀眾因為移情幾乎已全然代入角色,她們連番辯證過後,保鮮紙不但緊綁母女二人,也綑綁了觀眾和劇中角色。兩者之間距離太近,觀眾移情角色,削弱了對除「爸爸」以外個別角色批判的能量,卻聚焦在造成家暴的社會機器之控訴。
本場結局和原劇本稍有不同。其中小秀嘗試聯絡「爸爸」報仇,演後座談中兩位演員談到這次為了表現暴力所構成的迴路。扮家家酒只是母親個人幻想,而小秀已經死去,在現實世界已無法報仇。然而母親的想像之中,讓女兒的冤魂延贖了復仇迴路,而自己則在死亡中得到救贖,似乎尚未在一連串事件中學會愛和原諒。
總括而言,是次「娩娩工作室」的演出情感濃烈,效果不俗。而《Play Games》在早前《家暴法》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的澳門搬演,也許是無意為之,卻又開拓了另一廣闊空間,更是別有一番意義。
[1] 榮格的心理學體系中,「長不大的孩子」是其中一個原型,即植根於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理型,現實生活中具有此人格的病患特徵為夢中被困,並視生活為牢獄。詳見Sharp, Daryl. Jung Lexicon: A Primer of Terms & Concepts. Inner City Books, Toronto, 1991. http://www.psychceu.com/Jung/sharplexicon.html.
[2] 詳見張錦華、黃浩榮:〈還童的女性?弱智的男性?〉,輯於《第74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