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穗節《無違和世代2.0》
藝穗節起源於愛丁堡,其英文Fringe解邊緣;時至今日,其不問出身、不作篩選的傳統為各地的非主流藝術提供了棲居之所。只要參加者報名,便可取得一席之地,將自己的作品呈現人前。從台灣演到澳門,濃妝淡抹劇團便是由下而上充權的例子。
現代劇場從寫實主義發展至今,已不單純以虛構作品再現真實,所謂「真實」或「真實的再現」亦經過了好幾次詮釋。而對於台灣南投的濃妝淡抹劇團來說,其真實就是演員背後的歷史和付出的努力。該劇團成員都是當地各個階層的中年女性,全非戲劇專業出身。今次的《無違和世代2.0》是這群媽媽的實驗作,重點在於以最質樸無華的演出來重現她們的生活。
劇目始於雍容華貴卻又吵鬧的滿月酒宴會,終於抽離劇作氛圍,帶來眾人一身素色而恬靜的自白。中間插進一段梁山伯與梁山泊的穿越史。前半場可說是在鬧劇之中渡過,導演安排各人自說自話,「亂」是有了,「劇」卻進入不了。不過,與其說作品有一個劇本,倒不如說導演企圖將媽媽們排練的日常鑲嵌在作品裏面。場刊解釋「無違和」,是「不協調」因為某種東西改變而變得「協調」。我會說導演的「無違和」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無違和」是劇中媽媽反串水滸英雄,第一幕的珠鏈和拖把化作中段魯智深的佛珠和泥耙,雖然滑稽卻非常搭調,其他角色如林沖和李逵亦霸氣十足。可是畢竟媽媽們經驗不足,觀者在欣賞《無違和世代2.0》時,未必會看到訓練有素的台詞對答和走位,演員在台上甚至有忍俊不禁的情形;然而,正正是媽媽們的純粹,令整場演出不再聚焦在她們的演技,而為她們背後的故事和付出的努力而動容。這正正帶出了第二層的「無違和」: 導演企圖以媽媽們的「不專業」來演出「專業」作品以達到反差,但劇終時聽著媽媽們的自白,訴說她們的相識過程、排練辛酸,竟又覺得一切反差在這群戲劇素人面前,變得理所當然,「無違和」了。
這場《無違和世代2.0》不單純是一齣劇,它更是一個為媽媽們量身打造的舞台;它是媽媽們在這世上存在過、努力過的憑證。表演藝術第一堂要學的,是舞台的即時性;每一組動作都不可重複,正如並非每一場都有媽媽們的笑場一樣。大姐在開場時咬下的蘋果,在劇終時氧化泛黃,那是一段真實時間的流逝,時時刻刻提醒著觀者需要抽離,這種布萊希特式的處理是實在而具象的,這說明在此地此刻,媽媽們邀請觀眾與她們一同渡過人生中又一個小時。《無違和世代2.0》作為一個演出儘管稍見沙石,但對於媽媽來說,或許就是生命本身:偶有錯漏、偶有哀戚,然而時光荏苒,一切隨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