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是「含笑半步釘」吧?—《浮生記》觀後感
《浮生記》的結局是這樣的。麗珍約了另外三個人物一起晚飯,飯前為大家送酒,大家喝了,她揭露丈夫戴勝與閨密蘇菁的姦情,連同蘇菁的丈夫艾輝在內,一起中了毒,戴勝想走,但麗珍說︰唔好走,郁一郁,死得更快(大意)。看到這裡,不知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想起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兩大毒藥「含笑半步釘」及「一日冚包散」。
這樣寫出一篇觀看感,會不會讓人覺得不敬,然而觀乎整個觀眾席上的笑聲來說,的確笑聲不絕於耳,我才鼓起勇氣將我的想法寫出來。
從宣傳文章或宣傳圖片來看,完全沒有想像過這是一齣喜劇,事實上它胡鬧成份也不少,例如感到不適的藝術家,一手按著胸前的痛,一邊放聲說話,但另一隻手卻對手上的酒杯依依不捨,直至死去,不是有張很大的桌子嗎?然後受傷嚴重的士兵被妓女強行拖上椅子上聊天,然後士兵將頭壓在她胸前,讓她呼吸困難地唱歌。
明明講的是死,但都死得十分可笑。一開始我十分不適應,因為我預期這是一齣在中國歷史上輪迴的悲劇,整個演出跟我的預期存在差距,但看到第二、三場,我也隨著其他觀眾笑了,好了我當它喜劇,心情就好多了,人生也不過一場消費,正如編劇將這些悲劇角色,慘痛的歷史,放在如此輕薄的情節裡一樣。看得出編劇對劇本的規律十分熟悉,每場戲都在人物、情節即將決定時開始,就像看一些「表演入門」的教科書,總會為表演訓練給出一些小品練習片段,四段表演練習,編劇花了些心思,將它包裝起來,每個人物起個名字,似乎每場戲都有關係,看起來像一齣有看頭的戲,然後每一場一個時代,每一場都有一個人要死,最後一場全部中毒死,「一日冚包散」,喜歡看慘情戲的觀眾也許很滿意,不過這些死真的有帶來多少人生哲理?還不過是TVB常見的陳套罷了。
看到另一篇媒體報導,說這是一次導演毛俊輝給澳門演員的訓練(大意),可是在幾位演員的表現看來,也看不出幾個人的表演有被統整過,四位演員各自演繹自己原有的本色,如果不是服裝上有所設定,大部份時候看不出時代與人物的關係。黃栢豪、黃天恩的演繹相對面具式,從外到內地塑造角色,一進場模塑好面貌、聲線與造型,一種狀態貫穿一場人物,其中黃天恩的兩個艾輝比較討好,黃栢豪的戴勝,除了演士兵時服裝比較大分別,第一和第四場都有重複感。而兩位女演員梁健婷和陳安琪則比較著重從內到外的演繹方式,需要較多時間跟觀眾一起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梁健婷顯然經驗較老到,而演出的場次也有較多發揮機會,能帶動整個戲的焦點與節奏。陳安琪可能較少在鏡框舞台上演出,演得略嫌拘謹。
意想不到地大笑一回,走出劇場,看著離開文化中心的人潮,我問自己,剛才的笑到底是因為它的確是齣喜劇,還是,我在笑那些不合情理、過時的情節與舞美風格?據說︰「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笑了。」既然,演出給你笑,你就開懷地笑吧,那怕是「含笑半步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