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諾》:置身其中的抽離
緣於夢劇社的跨年計劃「當代劇場美學探索及實踐計劃」,讓法國埃梅劇團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繼2014、2015年《候貝多.如戈》後再度來澳,並執導法國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Edmond Rostand)的代表作《西哈諾》,演出於2023年3月24-26日於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三場。
故事發生在17世紀的法國,講述法國貴族西哈諾是英勇又機智的劍客,也是一位浪漫的詩人,在打鬥過程中更會一邊比劍一邊作詩。西哈諾雖然文武雙全,卻因為擁有一個大鼻子而被人恥笑,即便心中愛慕自己的表妹羅克珊也未敢表白;唯有暗中幫助外表俊朗卻不善辭令的卡斯蒂安男爵,透過浪漫又美妙的情詩去奪取羅克珊的芳心。
正式開始演出之前,在昏暗的舞台上傳來鏗鏘的比劍聲,漸漸看見兩位劍客正在舞台上練劍;與此同時,一名扮演女販的演員從觀眾席後方一邊叫賣一邊走進觀眾席,接著她不停穿梭於觀眾席之中叫賣,即時讓觀眾相信自己已置身於故事中的勃根地公館劇院。整個舞台以簡約的形式呈現,舞台上僅以幾張桌椅來建構不同的場景,期間更運用垂吊裝置烤雞、火腿及燈泡等加強烤肉店的氛圍。此外,平日觀眾看不到的後台也被用作演區,並運用光影來製造不同的情境,例如:樂團的排練室和阿拉斯圍城戰地等。除了舞台的演出空間之外,是次演出還利用了文化中心小劇院觀眾席兩側上方的耳光燈室(註)作為西哈諾的出場處和羅克珊的家中陽台。導演巧妙地運用了文化中心小劇院的不同位置和空間,讓觀眾有置身其中和親歷其境之感。
然而,在觀演過程中有時又未能完全投入,例如開場時女販的叫賣聲令觀眾誤以為可以向她購買零食和甜點,每當有觀眾回應女販的叫賣時,她卻透過眼神和表情暗示彼此不能互動,導致場面有點尷尬。
另外,導演運用演員的台位、姿態及走位來建構故事畫面及人物關係,因此,每一幕的故事情境和人物的處境都是由群眾演員合作建構與營造出來,其構圖之美,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第一幕中上流人士、貴族們及資產階級陸續進場。第四幕中在戰場上士兵們的飢餓與無聊;羅克珊冒險出現在戰場時眾人的驚訝;哈根諾帶著食物進場的威武;士兵們享用食物的喜悅等。然而,每一瞬間和每一個情境之間的時間比較短促,每建構一個畫面時,演員好像要迅速地以記憶的形式走到適當的台位,並做出適當的表情及呈現適當的姿態。此種刻意的建構畫面的形式,導致本人觀看時有一種抽離的感覺。
註︰此處指置放「耳光燈」(Front side light/Boom light)的空間,位於舞台台口外觀眾席兩側牆上。又稱台口外側光或台口前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