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評《平行異數》
《平行異數》講述一個父親企圖複製一個和原本「一樣」的兒子,多年後卻發現科學家複製了一批他的兒子。劇本共分為五場,是三個「兒子」分別與父親的對話,三個兒子分別是由母親懷胎十月而生的Bernard(B1)、複製人Bernard(B2)、首次與父親Salter見面的複製人兒子——Michael。從創作團隊這次翻譯的中文劇名看來,《平行異數》演出似乎並不是要探討複製人的倫理道德這命題,而是討論每個個體(即使是複製人)的獨特性之類的哲學問題。「哪一個才是真的我?」又可引伸到「每個個體都有很多面,哪一個才是『真』?」這命題,假設「兒子們」是對應前者的符號,那麼父親的角色正正對應著後一命題。我們可以從第三場,B2與父親的對話中看到這一層的討論:B2指責父親,即使他對他本人一直很好,仍然不能掩蓋他對親生兒子做過的可怕事情。Salter毀了原始的關係,便複製兒子試圖重頭來過,他口口聲聲對B2說「我對你好」、「我愛你」,卻在B1和B2相繼死亡後,隨即又開始與其他「兒子」見面,揭示了父親根本不在乎這個「兒子」的本體是誰,他要的是一個他滿意的兒子,享受一段由他來作為支配者的關係,虛偽與自私昭然若揭。劇作者對劇中三個兒子的塑造,可以看出三人雖然擁有相同基因,個性、喜好和習慣卻截然不同;第五場裡,父親不停讓Michael說一些關於「自己」的事和感受,Michael努力嘗試卻只能說一些自己周邊的事,或說一些很抽象的概念,一直繞著外圍走,到達不了核心,自我意識很薄弱,而且他並不介意,似乎想說明科技並未摧毀人類心理和精神層面的獨特性,有機會損害人類獨特性的是後天生長環境和遭遇。
面對如此科幻的創作題材,作者選擇以平實的二人對話場景來編排此劇,而原劇本中亦有多段被對方打斷,或者替對方接著說下去的對話,閱讀劇本(台灣譯本)時,筆者相信是劇作者希望營造一種真實的瑣碎,一種對兩人思路的描寫,而這樣的台詞節奏實在不易處理。這次兩位演員在演繹這幾段台詞時,每句字尾都停頓得過於乾淨俐落,感覺上略顯不自然,少了自然真實的對話感。 此外,此劇主要以對話為主,但全劇的語言節奏和能量起伏不大,當台詞量達一定程度時,讓觀眾容易迷失,找不到內容的重點。
在筆者看來,「換」和「變」是這齣戲其中兩個關鍵詞,不管是故事內容上父親「換」兒子還是表演上的一人「變」出三人,這兩個動詞都充滿玩味,而原劇本於每場之間除了註明出場人物外,並無任何舞台指示,留給導演發揮的空間很大,讓筆者進場前不禁期待:除了滿滿的對話,我還可以看到什麼?但是這次導演並沒有好好把握這樣的挑戰,讓轉場過程在劇中發揮層次推進的作用。除了最後一次轉場是暗場處理外,其他轉場時飾演兒子的演員都是在閃爍的燈光效果下在台上換裝。閃爍的燈光打破了原本平穩的節奏,讓觀眾能稍稍轉換心情迎接下一場。然而,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演員回到日常的狀態,父子間也沒有交流,只求快速完成換裝。筆者留意到協助換裝的工作人員已經戴上護目鏡、身穿工作服,以類似「實驗人員」的裝扮出現,看似將要邀請觀眾一起見證複製的過程,可是未見更完整的編排,實在可惜。
* 作者為「試下寫劇評︰戲劇欣賞及劇評寫作入門」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