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
經典傳說,藝術節開幕,於是買了票。
節目簡介寫道:「輕歌舞劇《白蛇》取材自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主創團隊在致敬經典的同時,力求突破創新。演出結合戲劇、原創音樂、舞蹈及多媒體藝術,其舞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進場坐下,見到舞台設計是呈斜角延至地面的白色背幕做佈景,加上多媒體投影,舞台美術是筆者的菜。還有白幕不只是白幕,而又可以是多面出入口,成就因有裂縫,所以佛、人、妖三界可通來往這件事,看似值得期待。
但演員一出場,無論是白蛇、法海、許仙及歌隊也好,都未能駕馭這個舞台,有好多時刻都很是尷尬,例如飾演白蛇的那位演員就算穿著舞鞋都沒有令她舞功高強,反而人不像人,妖不像妖;人不像人我可以理解,但你本身就是妖,但一點也不妖就⋯⋯還有法海除了因為穿著住持衫可指出他是個禪師外,其餘表現都只能說他像是飾演一隻企鵝,還要是迷途中的企鵝,怎樣能對得起「法」力無邊,有如大「海」的稱號呢;許仙就除了是小鮮肉靚仔一名,及被安排重複唸台詞(倒有一般偶像劇在主角遇危難時會不斷重覆倒帶回顧甜蜜溫馨畫面的情節感覺)之外,沒有甚麼記憶點。啊,還有當晚他的戲服竟然跟白蛇的纏在一起,在舞台正中央藕斷絲連,實為刺激。
還有不知道作用是甚麼的「歌隊」來了,除了覺得帶出了「煩」的感覺及飾演看熱鬧嘲笑的群眾外,講不出對劇情推進有何實質作用。不過既然是輕歌舞劇,心想稍後視覺應該會得到一下享受。誰料肢體動作沒有非常一致,就像舞蹈指導是來自解放軍藝術學院。講完舞,講歌的部份,不知是否因為筆者座位較前的關係,幾乎全場只要有歌唱的部分,歌聲都給音響蓋過,就算看著字幕,也較難聽得清楚在唱什麼。歌隊除了唱歌,較深刻是無端會拿著道具麥克風來說唱一段菜譜,之後歌隊更會表演猜枚。令我思考多媒體究竟代表甚麼?是不是只要把兩種或以上媒體互動就能算數?美學的位置應放在哪裡?是否當原創音樂、舞蹈及多媒體藝術結合,就能「耳目一新」?
不知道取材經典傳說是挑戰還是幫助,因為至少已有故事結構,觀眾可以自行腦補,好像很有空間去實驗,但包括劇終時謝幕嗎?筆者想不明白為何演員最後要集體回眸一望,襯以結他輕鬆音樂播放跟演出毫無關係的製作花絮呢?當然這個關乎製作團隊的藝術取態,看畢後令筆者在想,究竟以上的這些,是方式定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