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與現代的交錯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由2013年開始舉辦,這系列演出以「澳門製作.本土情懷」作口號,以公開徵集的形式,從澳門本土的藝團收集演出計劃書,目的不但要鼓勵本地藝團的藝術創作及提升表演者的演藝水平,更強調那些具本土元素的演出項目能走入社區惠及市民。
今年度共有十六項演出計劃被挑選,當中包括舞蹈、戲劇、音樂等類型,每項的資助額不超過370,000澳門幣。上半年有六個節目上演,「澳門弦樂協會」製作的《百步餘音》便是其一。
節目於盧廉若公園百步廊進行,此前筆者從未來過這公園,這次因觀演才發現澳門原來有如此別致的地方,它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有池塘石山、曲橋盆景的名園,充滿古雅的氣息,而且它位於小街旁邊,被民居包圍,不易被發現,實在有大隱隱於市之感。作為外地人,筆者通過是次觀演而認識到澳門的一處特色名勝。這點跟澳門的大型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經常將演出「走出」音樂廳,移師往不同地標進行,藉此讓外地觀眾有另類觀賞體驗之餘,又能夠認識澳門特色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免費入場的《百步餘音》的特色不只在公園裡進行,它還標榜著與電子音樂及中樂手的crossover,更會有影像投影。百步廊是一條中式走廊,表演者在其中的一節演奏,表演者前面掛有半透明的薄紗,用來把影像投影上去。百步廊中央的露天位置則是觀眾席,約設有五十個座位。
音樂會共有兩場,每場奏四曲,長約半小時。第一首是《瑤族舞曲》,由十數人的小型弦樂團配合二胡獨奏朱妙恩演出。雖然百步廊不算非常寬敞,但樂手能排成兩行,而且有足夠空間拉奏。不過畢竟是戶外演出,無可避免地需靠音響器材來擴音。但此舉也會把個別樂器之間的差異突顯出來,例如開始的撥奏,或是由大提琴展開的主題明顯不齊整,而二胡的聲音不夠突出。投影部分富有動感,配合樂段轉變,有時也在左右兩邊的柱子間,投影中式窗框,將影像與實景結合。
第二首是《四季》中的〈春天〉,由馬步萌擔任獨奏。身型高大的他動作爽利,充滿自信,有助領演的效果,整體演出明顯較之前的整齊得多。有趣的是在他獨奏時,音響方面關了迴響效果,到全體演奏時便遲了重開效果。影像方面配合音樂內容,先以大自然景物為主,到後兩個樂章忽然出現一男一女,本以為有故事發展,最終卻不了了之。
最後還有兩首原創的電子音樂,分別是福島章嗣的《Bell》和夏天翔的《Smiling Sunshine》,兩位作曲家都粉墨登場,一邊操作電腦,一邊拿樂器參與演出。兩曲均屬小品作,同樣以追憶為題材,所以音樂絕非喧嘩吵鬧,曲風偏向抒情,電子音樂部分主要是營造氛圍,旋律部分交由弦樂負責,叫人聽得放鬆。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
*原載於:
信報2018年5月3日、副刊文化:古雅與現代的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