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澳門著名歌唱家鄭麗煖女士的「煖意留聲」演唱會
早前於澳門「威尼斯人劇場」觀賞「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2018流金歲月穿越時光半世紀『煖意留聲』演唱會」,演出的前半段標榜以音樂劇手法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六十年代的「澳門街」,舞台背後的螢幕播放出六十年代的影片及圖片,再由副團長王皓光唱出一曲《Yesterday once more》為演出揭開序幕。
這一種開場手法已經跟大眾所認識的音樂劇相去甚遠,音樂劇通常以一連串的群戲在舞台上載歌載舞為序幕,務求在開場時把氣氛炒熱。此外,音樂劇是一種集歌、舞、演於一身的高難度綜合藝術,早期被稱為歌舞劇,是十九世紀由輕歌劇演變而來,現今世界上兩大音樂劇重鎮包括有紐約的Broadway以及倫敦的West End。音樂劇與歌劇最大的分別是歌劇演員會被嚴格要求歌唱部分,演技其次,更甚少被要求具舞蹈根底,但音樂劇表演者則被要求演技與舞蹈俱佳,歌唱其次。由此可見在音樂劇中戲劇及舞蹈跟音樂一樣重要,以演員的表演推進劇情,會運用大量流行音樂。
相比之下,這次的演唱會雖然在形式上標榜為音樂劇,但主體都是以歌唱為主,故事在演出中只作為歌曲與歌曲間連接,並沒有明顯的故事線貫穿全劇,亦不以人物為主體。在舞蹈方面雖然有些歌手會以歌舞形式演唱,但其編舞及走位安排純粹作為歌曲的點綴,並不像一般音樂劇以舞蹈來堆砌畫面,推進劇情。雖然他們為了視覺上的考量,特意邀請了多個舞蹈團體以伴舞的方式帶給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但不知是因時間太倉促還是什麼原因,看得出來當中有些舞者對舞步不熟悉,甚至要一直盯著旁邊較具經驗的舞者的動作再跟著做,那些不知所措又慢半拍的舉動對演出甚為干擾,其實以他們的歌唱實力足以震懾觀眾,無必要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加入一些自己不擅長的元素。
整個演出沒有太多的戲劇成份,以歌唱為主,佈景方面亦以澳門舊照片或影片再配懷舊色彩的露天茶座作為基調。由六十年代開始,演唱了一系列國外經典歌曲、關於青春、關於學校的種種懷念,再來是七十年代的銅馬露天茶座成為了許多人的集體回憶,八十年代電視機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首「鬼馬雙星」帶起上半場的高潮;下半場以紀念已故的「東方文化藝術團」團長、澳門著名歌唱家鄭麗煖女士為主,憑藉她對歌唱的熱愛成就了她的終身事業。她對於推動本澳的歌唱事業不遺餘力,把聲樂應用到各種風格的音樂中,包括民謠、爵士樂、流行曲等,就是這種開放的態度令到本來只屬於小眾的藝術忽然熱鬧起來,產生了一連串懷舊金曲熱潮。
在教學上,鄭麗煖女士也是一位好老師,記得她曾經在一些訪談中提到:「我們沒有條件去選擇,任何學生我都要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用心,花心機去研究怎樣教,而不是說他沒有這種天份而放棄他,最重要令他明白問題所在。」或許就是這種有教無類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她的學生,今晚看著舞台上的學生及伙伴們為她落力獻唱,台下的知音熱烈鼓掌,相信她一定可以聽到的。在這個大部分人都隨波逐流的社會,最難能可貴的,是一份對夢想的執著及堅持。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