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出發⋯民族音樂之旅」民族音樂會——專訪指揮杜存忠
說起中樂,自然會想起二胡、揚琴,想起民族音樂。有趣的是,在籠統的名稱之下,所謂「中樂」其實有不少樂器源自古時的「西域」,全國各省各村各地亦會因為獨特的風土人情,衍生出風格各異的樂曲,可見其中的文化多樣、歷史深厚,並非只有家傳戶曉的《梁祝》與《十面埋伏》等幾首曲目。將當中的豐富介紹給澳門市民,正是澳門「長虹民族樂團」的「從澳門出發⋯民族音樂之旅」民族音樂會嘗試的方向。
今次演出於文化中心舉行。演出的曲目由澳門高胡演奏家、澳門廣東音樂聯誼會理事長劉應林所作的《盛世濠江》開始,然後展開「大江南北」之旅,演奏出廣州、江浙、內蒙、雲南等地為題的多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當中沒有《春江花月夜》,亦沒有《梅花三弄》等耳熟能詳的樂曲。另外,只見台上演奏的,有年長而富經驗的樂師,舞着樂器,揮灑自如,亦有一眾年青小將戰戰兢兢。音樂會培育新人的意圖明顯,幾首曲目的領奏樂師或領唱者,都是年輕一輩,其中一位更是初中三年級生。
不斷傳承絲竹音韻
音樂會策劃人及指揮杜存忠表示,樂團團員年齡跨度頗廣,市民專場是一個平台,讓他們培養出來的新一代音樂學生利用這機會去展示自己,老一輩的則從後支持。他承認,要培育一個樂師,要花很長的時間,而現時學生要騰出時間練習並不容易,但他們的師資正不斷提升。「現在的人練習時間一定不比我們那輩人多,因為太多其他事。打機、上網,中間再空出來的時間又要溫習,剩下來的時間就看我們如何抓緊。」
他表示,現時最容易流失是在唸書的,特別是準備升大學的學生。「出外求學就會斷開幾年,只是放假會回來,但時間未必能碰上(可參與演出)。」「可能高中時剛好是技術最成熟的階段,然後去讀書,一走了就由另一個補充,可能又要重新去到那水平。」
「我們在接班方面都盡量去避免。通常預計他大約還有多少年要畢業,我們就有計劃去繼續培養下面那些,希望下面的可以快點接替他們,少點出現斷層現象。盡量避免一大批一到畢業就全走了。」
學生升學了,即使選擇的不是音樂系,樂團亦鼓勵他們加入大學的中樂團以繼續練習,同時希望他們畢業後可回歸長虹演出或協助指導學生。但就如西西弗斯不斷把巨石推上山頂,樂團不斷努力補充新血,但最後留下來精進技藝的只佔一小部分。樂團坦言,現時除了一班老團員外,也有一些已在工作的團員,但不是所有團員畢業後都會回來。一方面是音樂在澳門的市場始終較小,可以全職從事音樂演奏或教學的團員於是相對較少;然後當覓得的工作剛好需要輪班時,時間上較難參與樂團練習;另外結婚、有家庭了,又可能暫停幾年。「或成為觀眾。」杜存忠道。
觀眾習慣與藝術堅持
說起觀眾,就今次演出而言,在文化中心小劇院389個座位,據記者目測約有六成入座率,當中有人提早離席,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期間仍時有出現電話響聲,也有工作人員在場不斷提醒觀賞禮儀。樂團表示,小劇院一般入座率會較好,但「一要錢買票就『差很遠』。」「這麼多社團搞的活動,習慣了送票,變成非到必要,人們都還以為會送票給你。今次我們都咬緊牙關,沒票送。」
樂團又表示,現時觀眾層年紀較大。「有時有些曲有時代共鳴,想聽就會來。年青的,一些舊式的歌可能一無所知。周杰倫或其他的可能較熟,聽演唱會較多。」杜存忠指,在挑選曲目時,會考慮曲目是否有代表性及是否經常被演奏。「有些曲有些樂團不會演奏,如每個樂團都不演,這些曲就會慢慢失傳。」「澳門人的創作,我們樂團都不奏,其他職業樂團有些根本看都不看。」
杜存忠希望,可以透過這「音樂旅行團」的主題,逐步逐步介紹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音樂。「每個省份、每個地區的歌都取之不盡。一開始時我們不是打算一次過『從澳門出發⋯民族音樂之旅』就介紹完,而是想將整個系列逐步逐步介紹。」他期望民族音樂會之後可以繼續舉辦。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