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到社會的《善豐善豐》
小城實驗劇團的《善豐善豐》為「藝術在社區」的計劃之一,但這個作品論述的議題遠遠超過了社區藝術的範圍。原因是善豐花園的爭議,已不僅是一個社區中被討論的話題,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小城實驗劇團嘗試在「社區」和「社會」之間,為這個議題尋找出口。
2012年10月澳門善豐花園大廈爆出結構安全問題,所有住戶需緊急撤離,《善豐善豐》以此事件為創作藍本,並做了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內容上,該作品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通過三位演員的獨白,講述製作單位訪問了的三位善豐大廈住戶在這次事件中的感受。第二部份以一個虛構的善豐花園四人家庭為主要角色(當中部份角色背景和上半部份的受訪者背景類似),各自對這個家庭的何去何從各抒己見。最後家庭成員各自提出了面向不一的方案,讓觀眾投票選出他們認為這個「家」當前最好的抉擇。
該計劃的統籌在開場前強調,這個作品是一個計劃的展示。誠然這也不能用一般觀看劇場的方式解讀,因爲這個作品的性質複雜,「社區藝術」的形式在澳門暫時沒有一套系統的說法,而這個作品的主題偏偏又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社會話題,因此更難定斷其性質。
說這個作品是「社區」的,因其強調了個人感受,製作團隊以「家」的概念包裝這個議題,討論業主面對失去家的遭遇。觀眾了解到業主搬遷到珠海後,能夠有龍天燒味加餸是幸福;又知道有些業主當年置業善豐的原因,是出於在沙梨頭外港一帶的情感紮根。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個作品同時也是社會的,是因為其嘗試將善豐的議題帶給在座大部份不是善豐業主的觀眾思考,在社會層面上討論。表現手法包括透過影像記錄──如新聞片段般,呈現部分善豐單位在結構出現問題後的情況;又如在作品最後的互動環節,要求觀眾表態究竟支持劇情中虛構的家庭哪一個解決方案:在「(賠償)錢」、「換樓」、「原址重建」及「爭取公義」四個選項的「結局」中,梳理出善豐花園業主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筆者觀看在善豐花園對面大廈天台演出的那一場次,一直在思考著這個製作,對於這一棟沒有一絲燈火的建築物有甚麼幫助。這次劇場要論述的其實已經超越一個社區應該被論述的議題,當有觀眾討論時提出:主人翁應該選擇「換樓」,因爲「澳門沒有公義」時,筆者就知道要論述善豐,已不能單單討論其社區性質。因爲事件的矛盾本來就揭露出社會上部分制度上的缺失。在這個情況之下,演出的結局以開放的形式讓觀眾的票選,也變成了一個社會性的公共討論空間。
這個公共的討論空間,讓觀眾發表意見的過程是有趣的,而演員會把最多人票選的解決方案作為故事的結局收尾,也讓這個作品的觀眾參與性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四個解決方案也是一個思考的既定框架:觀眾觀看作品的思考只能限制在四個方案之中,也讓整個故事顯得過於簡單直白,缺少細節。但無論如何,《善豐善豐》是貼近社會議題的劇場作品中,在澳門的一次接地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