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泡泡」郁郁貢》——嬰兒需要看懂嗎?
甚麼是「嬰兒劇場」?他們真能看得懂嗎?
嬰兒劇場是專門為幼齡寶寶打造的劇場,在歐美盛行,但在港澳仍然是新興的藝術。
但他們真能看得懂嗎?在零到三歲為寶寶腦部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為幼齡的寶寶提供富想像力、藝術性及音樂性的體驗,將會是啓發感知及發現世界的橋樑。寶寶四個月過後,寶寶就能夠看見約50至100公分左右以內的東西。一歲兩個月至一歲半左右,視力才可相當於成人。(這也是演出規定年齡有上下限的原因,並非單純為安全性而然,也同時為了嬰孩能否「看懂」此劇為由。)
是次的演出為自2018年10月後的再版,「大老鼠兒童戲劇團」以沐浴為主題,配以音樂、偶具、環境佈置等串連成一個演出,在這裡要一讚佈景設計不論在熱身環境和演出場地,都配以不少探索的空間,例如在熱身場地的流動畫和演出場地的不同觸感地毯,配以劇場燈光的變化,現場演奏的柔和音樂讓觀感大大加分。在演出前,有十分鐘的時間的熱身時間讓表演者與一眾小觀眾和家長進行初步接觸,同時也讓小觀眾摸索場地,熟習環境,對嬰幼兒的安全感和對稍後的演出起了重要作用。
演員利用高頻的聲音,以簡短及誇張的非語言動作,和浴室各樣物品互動,例如模擬洗澡時發生的事,模仿日常嬰孩的動靜,洗澡後,完場前打大大的哈欠等。演員時而拿起物件在他們眼前流動,刺激他們的觸感;時而把浴球變成偶,時而把浴室的沐浴乳變成紓壓瓶(在演出中的紓壓瓶,是用沐浴乳瓶裝著浴室小鴨,通過觀察物件的沉澱去冷靜。)環境和服裝中以溫暖的粉紅色和粉藍色為主調,即使我是成人,在這裡也有安穩的感覺。
記得這次演出的上一回地點是在玻璃屋,室外的陽光猛烈,場地狹小,且四邊有高高的鐵架阻擋,地毯以外的地板範圍,即使穿了襪子也冷冷涼涼的,加上場地有限,上次演員在地毯上滾一下,就險些碰到四處爬來爬去的寶寶們。而舊法院這個好地方為演出給予了新生命,為了安全起見,這次也刪去了演員滾動的場面,但這次沒有看見像上次四處爬來爬去的寶寶們,而是一群寶寶集中地觀察四周的變化,想必這也是黑盒劇場神奇的地方吧!嬰孩們有些在打哈欠,也有小朋友定睛地看著演員的反應,露出驚訝或疑惑的表情,也有小朋友在向父母鬧彆扭,也有小朋友專注地看著場內的環境和光線變化,這個也是嬰兒劇場中的正常反應,即使不專心也無礙,那是因寶寶正在累積不同感覺。
回應文章最一開始的問題。與其說:能看懂嗎?倒不如問:需要看懂嗎?嬰兒劇場甚至嬰兒的世界裡,出現的都是最純粹,最本能的反應,同是劇場,可嬰兒劇場和平日劇場詮釋的角度不同,觀演關係也不同。演出不是為了取悅嬰孩,因此「說甚麼」不重要。而在觀眾只有不夠兩歲的演出下,嬰孩們留意到劇場發生甚麼,對甚麼有興趣才重要。而筆者在觀賞的過程中一直想,可能在五感中的味覺不能實現,既然其他的都有了,那麼嗅覺呢?是否因為嗅覺官感太主觀?容易引起兩極的反應呢?後來才想到,身邊父母的氣味就是他們最仰賴的嗅覺來源,再多的嗅覺刺激也不及父母的來得安穩。
事實上對於嬰幼兒來說,家長的反應可以對演出加分或是減分。在場有家長重覆演員的話和動作,不斷用說話引導孩子留意周圍的變化,這不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嗎?這刻的孩子或許在觀察周遭,也許在哭,哪怕是逃避或不喜歡,這不就是他們的選擇和反應嗎?享受當下的愉悅,放膽地探索就足夠了。教育孩子不用花大錢,也不用每天說大道理,引導孩子發現和觀察生活,父母和孩子間能存在真誠的互動,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不知道這群寶寶在經歷這場沐浴體驗後,對洗澡會否多了些親切感和期待和變得歡樂呢?撇除生活題材以外,日後澳門的嬰兒劇場還會有甚麼主題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