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籌劃與體驗——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觀察
冷了又暖的一月,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高舉「非.日常」旗幟,盼以強調創意玩味之姿,開展連串本地、海外,以至跨地域合作節目及延伸活動,打造有別於主流,更開放、另類的全民藝術節慶。然而按筆者觀察,除個別節目外,本屆「藝穗節」並不特別破格。
期望與落差
首先,絕大部份節目無論是以藝術面向還是呈現形式,皆可被直接明確分類,從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到藝術評論,抑或演出、工作坊、親子活動、研討會、講座到分享會,四平八穩,一目了然,好處是容易吸引對口的觀眾按喜好入座參與,但跨界探索、前衛革新與實驗性則可想而知。
同時,本屆「藝穗節」為期十七天、活動及演出場次超過九十場,其實質構成卻為主要集中在三個週末舉行的十八個節目與十個配套延伸活動,參與節目製作及演出的本地及海外團體與個人藝術家,合共不超過三十個。其中英國團隊Davy & Kristin McGuire的《紙上談冰》就一連四天演出了四十場,佔去整個節的半數總場次,難免造成節期長但觀眾可選擇的節目少,以及節間聲勢不均導致氣氛斷斷續續的尷尬。
定位失焦面目難辨
而越洋參節陣容,除上述號稱全球首個立體書光雕投影演出的《紙上談冰》外,還有同樣來自英國的聲音藝術家Joel Cahen巡迴作品《水與聲》、編舞家Seeta Patel與「甘蒂尼雜技團」攜手製作的《幾何瞬間》(此作品於剛過去的聖誕檔期在香港「大館」參與「反轉大館馬戲季」,當時名為《奇幻鏡花遊》,半個月後登陸「澳門城市藝穗節」),均為廣受歡迎,為具一定口碑之作。由此可見,第三年主辦「澳門城市藝穗節」的文化局,有意搜羅一些具知名度與完整性的成熟作品納入「藝穗節」節目單,此舉當然具有吸引眼球的作用,但「城市藝穗」作為非主流、強調本土城市特色、鼓勵新進藝團與獨立創作人發表作品的另類藝術平台,相信觀眾更期待具有藝穗精神的節目,抱持「嚐鮮」心態,哪怕參節作品可能稚嫩有待發展,也不會視之為「中伏」,反而能夠藉著「藝穗」開放的節慶氛圍,激發更多的討論與思考,有助拓寬觀演雙方的思維與眼界,為作品提供沈澱琢磨的養份。正如本屆本地作品《握握手,做個老朋友》、《快閃「低頭族」劇場》與《人人超級市場》,三者雖然在空間運用、劇情鋪陳與概念詮釋等方面都有待成熟,深度不足卻誠意有餘,作品本身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自我剖白式的創作探討,讓議題與城市緊緊扣連,沒有國際知名度與高超技巧加持,卻帶來了莫大的啟發、感動與力量。
「城市藝穗」的舉辦,無疑是旨在主流以外,為另類創意開闢發展空間與展演舞台,如今卻有走向精品化之勢。同樣由文化局主辦的「澳門藝術節」,主題逐步貼近生活,聚焦藝術與城市的連結,設有鼓勵新銳先鋒和跨界創作板塊,並於社區高調開展各類推廣藝術的延伸活動。如此下去,「澳門藝術節」與「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形象,就越來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目難辨。
沒有發酵何來轉化:夢幻不等於藝穗
誠然,「澳門城市藝穗節」以外購節目與本地徵集來打造,本身就存在評審與挑選的門檻,若籌劃者不捍衛「藝穗」精神,「入關」節目不夠破格、沒有冒險感或欠缺在地共鳴,恐怕觀眾在期待的落差下只會感到過於「安全」、沈悶,甚至失望。本屆「藝穗」很多「夢幻」之作,就像法國Edi Rudo與「小丑不丑劇團」呈獻的《光影夢工場》,以牽動情感的音樂與耳熟能詳的老歌,串起默劇、小丑魔術、偶物與光影小品,情節不算峰迴路轉,故事亦無明顯的戲劇衝突,互動部分與某些段子輕鬆而不失趣味,能挑動觀眾的愉快神經,屬於以多個小高潮拼貼節奏線的合家歡節目,但由於表現手法強調技術多於實驗性,主題亦無突破觀眾思維或顛覆碰撞主流之處,再荒誕夢幻,也難以成為「藝穗」的亮點。
至於來自台灣「娩娩工作室」的《Bæd Time》於2014年首演,是次來澳算是完整搬演,同樣以可愛夢幻作為包裝,說的卻是殘酷故事。然而劇目表現形式與手法未有前瞻突破,它與如同萬花筒般的《幾何瞬間》、微觀夢幻世界般的《紙上談冰》,同屬產地打包直送的空降型作品,由於欠缺在地發酵的過程,題材無法轉化到回應澳門社會的狀況中,因而能夠帶來的衝擊與體驗自然少有延續性與文化交流意義,亦難貫徹延續「藝穗」理念。《紙上談冰》甚至連演出也由生疏的技術人員代勞操作,筆者於「健康生活教育園地多媒體工作室」觀看此節目時,便遇上技術人員不小心露出後投影的電腦操作介面,開演十秒後方發現忘記打開揚聲,演出需要重新再來一次,而立體書的翻頁動作也相當僵化,難免叫人感到失望。
消解、疊加與衝擊:空間儀式感的創造
當觀眾不滿足於節目單純地作為演出事件存在於「藝穗節」內,節目就得成為主題體系內的分枝,構建講述主題始末的脈絡。節慶是種儀式,體驗為儀式賦予意義,體驗也是日常通往非日常的橋樑與藝術家敘事的載體。本屆「藝穗」節目中,《水與聲》、《SONIA》與《100小時》是比較能夠留下震撼,扣連「非.日常」主題的作品,它們通過消解、疊加與衝擊來創造空間的儀式感──即非日常體驗。當觀眾進入藝術家的敘事場域──節慶空間(演出/活動場地),就是進入與日常不同的世界,開展一段旅程,並為這個過程付出一些代價,獲得一些價值與意義,兌現一些期待,從精神到肉體「享受」氛圍塑造出來的「魅力」與「神奇」,從而煥發新的活力。
《水與聲》的演出空間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室內泳池,藝術家以幻變的彩色射燈與重拍音樂消解泳池的日常性,並同時為好奇雀躍的觀眾創造出一個既是可以人人樂在其中的社交派對現場,亦要求參加者必須直面內心,在時間維度內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回應空間與聲光創造的刺激,探索並盡情品嘗豐富細節所營造的多重感觀體驗。
而馬慧妍的《SONIA》於「塔石玻璃屋」天台運用多重的並置與矛盾,疊加出獨特的體驗,反射出「非.日常」主題的回音——一邊將劇情對白透過耳機伴隨充沛的音樂,如洗如注地直送觀眾大腦,又同時給予紙本讀物;既以癱軟的座席隔開廣場嘉年華的歡呼與馬路不安的低鳴,又藉五張重覆的臉蛋在都市輪廓面前再創造一層慢動人造風景;明明是朗晴天幕,上演著陰間故事,實時之中刻劃亡魂與人造體永恆無盡的對話。種種元素疊加著現實空間自攜的記憶,呈現出角色命繫的執著源自對「忠誠」的迷思,宣告顛倒思路中方有突破悶局的缺口,叫觀眾細味超脫循環的「生機」。
至於為期五天、不設門票,在三盞燈圓型地全天候公開發生的「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100小時》,藉著編織、音樂、交換食物與即興劇場,干預社區現場的本來節奏,與社區大眾一同尋求和創造樂子,藉著品味和體驗共創成果達致豐富的互動交流,因此作品本身更像「城市藝穗」的節中節,沒有挑選亦不經評審,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被賦予舞台感的生活場域中施展身手——以布條紗線共織經緯,憑音樂品味隨心點播與演唱,混合五色醬料與素菜創出色、香、味,憶述自身故事交換一段即興演繹,又或行走坐卧為空間創造流動點線——開放而自由,人和生活的元素相互交融指涉,對參與或目擊的個人構成衝擊,亦同時對城市與集體構成衝擊,這一一反映在大眾好奇的提問與警員的垂詢之中。
期待冒險
就像一月春寒料峭卻萬物復甦、可凍殺年少又魅力無窮;真正強調創意、富有玩味、多元開放、以另類為核心的「城市藝穗節」,叫人期待,盼明春全城舞台再相逢。
*本文作者為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