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瘋狂又最窩心的南投水滸英雌
一群「大媽」浩浩蕩蕩從台灣南投走進澳門曉角實驗室,充滿驚喜的一場戲碼。
這是一齣胡鬧惡搞至極、衣妝混亂的戲;又有著嚴謹的結構,以引子、三個主段落、結尾去鋪排,像是從編劇教科書中複製出來一樣完整。由此可以得知,直觀上的吵雜混亂是故意的,從混亂的身份、性別、時代、角色……每個人都可看重不同角度,我的角度是「關係」。
開首各人以重複的動作神態去區隔劇場與現實,那是一段頗長的引子,直到其中一個角色出來削蘋果作為正式開場的標誌。三個主段落分別是嘈吵的聚會、梁山泊/伯不分的水滸傳橋段與媽媽們的告白,最後以收拾桌面、吃掉蘋果並還原劇場設定收結。對比中間部份一直的吵鬧,從削蘋果到收拾還原場地,不就是「媽媽」們一直在做的嗎?亦將戲場的前後台結合了(倒是不罕見於小劇場作品)。濃妝淡抹劇坊的賣點就是一群中年女性來演戲,打破了我一般對劇場最普遍想像——男女老幼配合角色設定的演員、精緻的道具場景、細心雕琢過的台詞,但重點還是從劇作中可以看到作品努力地回應當代社會狀況。
第一段聚會是女人的聚會,常說「三個女人一個墟」,這吵耳的一段開始時是難熬的:五觀習慣性地想將舞台上的一切記下,但重疊的台詞與動作不容我如此做,結果放棄了記錄轉而放鬆去接收,漏掉也沒關係,才能開始全心欣賞。幾乎每個誇張的角色特質都可讓我代入些身邊人,充滿實感。這在一般叙事劇場中少見,因為不夠鮮明的角色會令劇情(衝突)難以推進,但《無違和世代2.0》需要達到的劇場效果並不在故事劇情中而是人物間的關係吧!所以聚會間的混亂似乎無妨。及後惡搞水滸傳一段很有趣,延續胡鬧風格之餘更突顯演員的賣力與「吃力」。這一段是多元混雜的,有寫大字、有肢體舞動、有京劇對打、有七匹狼的〈永遠不回頭〉……眾多元素參雜在一起讓我也替演員們捏一把冷汗。以演出來說有忘詞笑場、做不到形體動作的地方,但在這一群女性身上反而變了特色,從她們手持以日常家居用品改裝的刀槍棍棒及黑膠帶偽裝的鬍鬚中可見努力。
平心而論這齣最好看的地方不在劇情而是演員本身。如果單以「她們不是專業的只是一群媽媽所以小錯誤可以接受」來看我覺得不是持平的評語。第三段演員的讀白將重點從角色拉回到演員身上。與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很動人,而且從自身講到兒女的部份,跨出了在「當時當刻」的劇場空間。這個作品不是限於這個多小時內,而是必須從當初南投的社區戲劇班甚至更早之前講起。每位演員其實都來頭不少:有研究所畢業、有老師有醫學專業
也有在做家庭事業的全職媽媽。想起水滸一段以白筆黑紙寫漂亮的書法,想到社區到底有多少人為了家庭(或年齡或社會期待)放下了自己的才華與勇氣?我對社會(包括自己)有著一個誤解而懊惱,以為中年的媽媽級循規蹈距是安份、貿然挑戰是叛逆。這群中年女性以戲劇明示為自己找到第二春,在媽媽或退休人士的定形以外她們還是有很多可能。延伸到社會上,老齡化的社會(不論台灣香港或澳門)難道不是忽略了這一大群體的力量嗎?老人學習的廣告也許應該要從學習發電郵一起向前進了。
在這希望花點篇幅談《無違和世代2.0》在曉角實驗室的化學作用。劇作最後媽媽的告白一段,將「舞台」上的媽媽們與觀眾的距離拉近得仿似觸手可及。那刻動人氣氛是由前段誇張舞台效果後直達媽媽們真心誠意讀白的難得時刻,突然我與每位媽媽就像認識了很久,有很多窩心話想說。可惜橋段安排關係吧,將觀眾與演者拉近後卻無以為繼,觸動無處渲洩。因為曉角不大,觀眾席與舞台相連,在演員不禁笑場時都沾染上笑意;因為觀眾不多,在演員向席間以凌厲眼神掃過時無可迴避;因為距離很近,在嘈吵的劇情間我無法專心去聽台詞時(也沒有關鍵台詞,重點是營造出那熱鬧帶點荒唐的氣氛)可以主動去尋找舞台上有趣的動作。但真的太遺憾沒法來一個隨意的演後談之類,明明是很好的機會去讓黑盒中的兩方互動,將戲內戲外連結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