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致志,何用長征
歷經了八月二十三日的「天鴿」風災後,原本在八月二十五日的演出,一再推遲到十月中旬,此時只有不足兩天的入台時間至順利開場,實在是不容易。演出主要以音樂包括鋼琴演奏、弦樂、敲擊,結合舞蹈、戲劇以及多媒體插畫等多種形式,以寫實故事和角色來推進三個小生的故事;三位主角在今天的澳門,活在不情不願的現實命運之中,相互鼓勵勿忘年少時的夢想。節目由「澳門鋼琴協會」製作,以多種表演形式加上最擅長的鋼琴演奏,展開一場鬼馬音樂會,追尋著監製陳偉民先生以不同表演形式推廣音樂的志向,猶如經典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般,以足球推廣少林功夫,掀起全國習武風氣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今生活在太平日子的社會,有關戰爭的詞彙,多是比喻競技比賽,或人生奮鬥目標,激勵不要輕言放棄等等。《三個小生去長征》起名已略有疏忽,漢代最矚目的「漠北之戰」,通用流傳千年的說法是漢武帝遣霍去病「遠征」匈奴;因電玩「戰國無雙」而聞名於歷史科以外的豐臣秀吉,與明代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史稱是明廷名將李如松「東征」朝鮮抗倭。兩個例子對於戰役的長久堅持,任重道遠皆有明確方向,也清楚有要去的地方,實際在歷史上也是有急切的戰略需要。然而,「長征」則為初見於中共在1935年開始用的說法,以形容逃避圍剿的過程,亦沒有目的地的逃亡策略。另外,寫法也無須加入「去」字,長征本已在行動中,並沒需要分作名詞或動詞的用法,已清楚表達主語的行動。劇本以長征來說夢想,本已有人生目標混淆不清之虞。如果人生是長征,則是一齣永無休止逃避現實的悲劇。
說出來的夢想
甫開場時,台前設置了一層透明紗幕,舞台後方投影出以滑稽動畫影片介紹節目一眾製作人士,台前的透明紗幕,阻擋了觀眾席看影片的視線,使得影片中的資訊和動畫都有所模糊。到了戲劇的部份,主要講述三位小生童年相識,開始講及長大後的夢想和追求,安生(何錦輝飾演)入讀大學受家人限制而要選讀鋼琴演奏,無法做歌手,日後以教琴為生;樂生(陳偉民飾演,同時為節目監製)則只能在賭場擔任鋼琴樂手,彈出老闆和賭客喜愛的歌曲,亦生(霍嘉珩飾演,同時為編劇)則寫不出投資文創產業老闆所要求的電影劇本,堅持寫出三位兄弟的故事。講及夢想作主題的橋段,在各類表演媒介中亦歷久不衰。然而,諷刺澳門賭業發展對社會變化,影響個人工作意願和生活,失去追夢自由的故事、文章、話劇以至電影等,自2004年金沙酒店落成後,已成為可永續結合個人生存經驗的主題,發展不同的故事和表演。三個小生各自的命運經歷,都是單調的追求夢想,安生夢想可以做歌手,樂生彈古典音樂,亦生夢想寫沒需要驚天地泣鬼神的電影劇本,然後三兄弟一同奪得香港金像獎。這是天馬行空的發夢,這個年代大可在臉書和instagram出貼,只要朋友多,多回應和一些支持的說話,版主也就得到認同和支持了。故事中的追夢,角色沒有實質行動的過程,夢想只為劇中可以唱歌,演奏,做戲而服務,搏得笑聲和掌聲,也就完成了音樂會要演奏的目標,跟陳偉民在場刊上,「感言」中要教導年青人追求明確目標,為理想奮鬥,迎難而上的意願,都只是說出來的文字而已。
再者,安生開琴行以教琴為生,本有作育英才的使命,跟陳偉民「感言」中所說要普及音樂的理想是同路的,卻只演受怪獸家長逼迫,放棄追尋歌手夢。現代科技發達,即使沒有擔任議員的父親,又懷才沒遇上伯樂,也可在全民K歌等手機應用程式一齊高歌,亦可得到驚喜的支持和評語。可惜,教琴在劇中只體現了一眾鋼琴老師的當代客戶服務,只將「搵食艱難」的情節搬上舞台。人生中總有不同的路向,無論工作或學習追求,總不會永遠走到心中所想的路,三位主角卻體會不到當下的情景,永遠埋怨沒法追夢,這趟人生長征,能否繼續前進成疑,唯一的行動就是三位主角發一場夢般,最好永不醒來。也如同演出結束時,由陳偉民帶領下,一同衝向觀眾席受幾百人愛戴,逐一握手的輝煌感覺般,夢至此就如願了。
演奏自有知音
只有不足兩天的時間,就需要開場演出,音響設置並不完美。遺憾音樂會中的真正主角,陳偉民本科的深造鋼琴表演,經收音後的音樂,音樂中的高低起伏,音量分別並不大;甚至到合樂部份,只有鼓聲和water singers的廣東話主宰了所發出的聲音,其餘弦樂和鋼琴的聲音,莫說聽到分辨聲音的樂器出來,也幾乎到達噪音的程度。當然,這一切跟監製在「感言」的寫法,或有一定的連結。由於樂生一角需要承載角色演出屈不得志的情感,加上音響令琴音平均的整體觀演,使得演奏並未能與演奏樂曲、表演者和觀眾的感受相互連結,樂生演奏時的身體演出也頗造作,並未能傳遞鋼琴表演和樂章之間應有的氣氛。這或許跟要演戲,以一種不習慣的表演方法來演奏有關。可是,作為音樂人的身份,陳偉民並不信任自己擅長的鋼琴演奏,也就枉稱師從梁以信博士了。「感言」上,提及多形式合成來推廣古典音樂的理念,來源於他作為監製本人,在2012年演出時,觀眾並不專心欣賞,因此得出結論是當時的音樂會太過保守,「西方古典音樂起源於歐洲……我們中國人而言……欣賞古典音樂門檻較高,不同於流行音樂……怪不得他們無法集中精神欣賞古典音樂。」若以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作為表演形式的分野,事實上廣東音樂包括南音和粵劇也不是潮流,少有年青人欣賞,到永樂戲院看大戲,觀眾是可以隨便出入,拍照,一起享受花生零食之類,這是他們一般的觀賞習性;另外,流行音樂包括搖滾band show等,亦不會限制觀眾不許玩手機和閒聊;這些行為發生在陳偉民演奏途中,要究其原因,其一有可能是演出者不理場合,過份追求演奏廳內觀眾需有高尚情操;另外,音樂愛好者會說這是歸咎於演出欠佳,而觀眾欠尊重表演者的教養,也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如要解決表演者認為觀眾是有所冒犯的行為,方法可以是謝絕看來不夠高貴的觀眾,只歡迎音樂節擁躉捧場。是次的鬼馬音樂狂想曲,每到鋼琴演奏部份,筆者可證實身旁的觀眾正在回覆微信,身後的觀眾在「絲絲細語」包括戲裡戲外的話題,他們留心看的部份,多在台詞語言交待劇情之時。
演出到謝幕之時,主持人要求借觀眾掌聲感謝各位到場的嘉賓和社會賢達,主持逐一將貴賓名字讀出。在這個市民專場的製作,還是很需要市民對各界政要,作出熱烈的掌聲鳴謝,就此成為了整個演出的結局。總結演出的話劇部份,從劇本意涵到演出都處理馬虎,就如各種表演形式只為映襯鋼琴演奏和高歌同樂。以鬼馬音樂狂想作主題,卻不見有任何演奏曲目和介紹,列印於場刊之上;從這次演出來說,並不能達成陳偉民在「感言」所說,既要「小朋友和年輕觀眾進入音樂廳」,又要專心看演出不玩手機;連場刊都缺乏對演奏曲目的尊重,更遑論透過少林足球式的夢想,達致對古典音樂的推廣。世上融合各有專長的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但沒有音樂家不相信自己心中的藝術,需找其他範疇的表演形式,使自己的演奏不太過時,得到觀眾的重視。好言建議還是用心做好音樂教育或音樂會,演奏期間,憑藉表演者的修養和信念,樂師舉手投足皆散發著萬丈光芒,即便聽眾不是知音,亦會樂得陶醉。
*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