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高飛的歷險——《冬仔Go高歷險記》的不言而喻
「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月初上演的《冬仔Go高歷險記》,是一齣充滿想像力與詩意的兒童劇作品,在不慍不火的燈光與音樂的烘托下,兩位創作演員的身體淡定而奔放,自由地展開一場滿路迂迴,卻溫馨勵志的歷險旅程。
關於成長、探索內心恐懼與跨越的主題,「石頭公社」並不陌生,2016年已改編過著名文學作品《小飛俠》成為兒童劇《小孩俠》,述說成年人潘先生只嚮往自己想像的兒童國度,拒絕長大,童心變成了心靈的避風港,而最後跳出安全圈蛻變成長的故事,演出當中還涉獵到生存的偽裝(扮演)與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等問題。兩年後的《冬仔Go高歷險記》,同樣由關若斐執導,主角則是介乎於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青年人冬仔,講述的是一個有夢就要去追,一旦上路就要一步一腳印地去實踐理想的歷險故事,未知是否潘先生的前傳,但故事卻更加貼地感人。冬仔的身體雖然細小,卻相當活靈活現,關若斐揮動指尖,冬仔便可以跳街舞,又能夠搬得動比身體還要龐大的巨石,他從一張明信片開始,下定探險的決心,追逐實踐的過程中,也哭過,也想放棄過,但就如《小孩俠》中潘先生的太太所說,成長的關鍵在於「勇敢些」。但無論是小孩俠,還是冬仔,他們行動底層探討的,其實是如何解除束縛——來自主流、社會、現實的標籤與限制;來自自己內心底線、價值觀的自我約束——以及獨處時,如何處理寂寞、恐懼,享受孤獨,排解無助。
《冬仔Go高歷險記》演出由兩位登山朋友之間,如同遊戲般的互動拉開序幕,以身體、表情與眼神拓展出高山叢林、幽谷岩壁,想像揮灑遼闊,拿起杯子、戴上手襪,然後貼穩骨碌骨碌的眼珠兒,便就建構出主角冬仔的偶。演出又運用實物投影,將動畫書、演員的身體、各式各樣的小物件和布上的迷你地景,一一放大,通過巧妙的構圖呈現出各種創意的想法,賦予平凡小物巨大的生命力。不過動畫前後翻動了三次,可能是希望小朋友能夠觀賞得更清楚,以便理解情節,但若只保留第一和第三次帶不同情緒和節奏的翻動,便足以推動劇情,小朋友也能滿足多看一次的心願。
是次演出除了偶的設計與物的應用充滿巧思,有趣奪目之外,音樂與聲音的應用是一大亮點。首先是主題音樂柔和平淡而適中,帶出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讓大小觀眾都更加容易集中與投入劇情,而故事發展到冬仔與機長確認飛行目的地的一段戲,音樂則風格一轉,以陳奕迅《富士山下》、羅文《獅子山下》、葉麗儀《上海灘》等流行曲唱出地標,雖然小朋友未必聽過這些「金曲」,但對於他們的父母來說,便是饒富共鳴的成長曲目,選粹幽默而不失情懷。又,由於角色之間採用的是非語言對話,因此語氣的運用與聲音質感的呈現就更為突出,角色的一哭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就得更為精準,沒有說話,反而可以有更多的對話,例如在冬仔賣藝、打工、到旅行買機票的一幕,演員與偶的嘆氣、笑聲、帶不同語調的聲音,以及身體大小比例、特徵、裝飾、移動與動作方式等非語言溝通因素,組合出不同身份、權力與處境的角力,產生細膩而豐富的訊息,偶不流淚,卻呈現了追夢的不容易,讓人感到冷往往不在雪堆,在人群之中也未必有溫暖的詩意感受。而夜宿山林的一幕,角色從對環境聲音感到恐懼,到因能夠創造聲音而心會自然,表達了人從寂寞到享受孤獨的路上,心底的堅定與尋得自在,其實是通往自由與夢想的道路,成長,在詩般的表演中不言而喻。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