侷限與感動──評市民專場《我係歌手》
「澳門舞者工作室」在這幾年間不斷在演出風格及內容上進行探索,由描述本土舊區故事的舞蹈劇場《牡丹.吉祥》到之後的街舞劇場,再到這次的街舞音樂劇場《我係歌手》,努力嘗試在不同主題中尋找自身定位。這次演出的選材及內容比較有新鮮感,不再是空談夢想的勵志故事。《我係歌手》以一個沒有資金,沒有後台,熱愛唱歌的本地小歌手為主線,她由得到家人支持,到開始受人賞識成功簽了經理人公司以為終於捱出頭來,但其實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開始。看着身邊三位「行家」的音樂之路──有早已被粉絲們簇擁著的天之驕子,有在外地走紅,但仍不忘本地音樂的實力派歌手,亦有看盡行內的悲哀與黑暗後選擇當經理人的過來人。四個人的故事互相交織,各有發展,每個人都不甘心原地踏步。當初的小歌手在跌跌撞撞中看盡業界的殘酷現實,不再高呼夢想萬歲,而是在認清真相後知道自己走在一條怎樣的路上。
整個演出把重點放在跳舞及唱歌方面,本應是一個極具視覺及聽覺效果的演出,但可惜因製作成本的限制,過於簡陋的舞台設計令演出魅力大減,畢竟我所認識的音樂劇應該是佈景、服裝華麗,燈光多變,歌、舞、演共冶一爐的高度綜合藝術。在設計單薄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把重點放在故事及人物身上,但故事結構鬆散,分支較多,除了主線的小歌手外,還交錯三位同行的音樂人以及一些五音不全卻因為能找到贊助而被捧的歌手,故事零碎,有時為了交代劇情而不停轉換燈光畫面,影響了戲的節奏。例如:當主角(馬曼莉飾)為了參加內地的音樂比賽,希望經理人幫忙選歌,但經理人為了拉贊助及處理其他歌手的事情而無暇理會,舞台上為了交代此劇情,多次開燈關燈來呈現她的忙碌及主角如何被冷落,這樣斷斷續續的節奏只會讓演出更加零碎,無法一氣呵成。
此外,佈景以三個鐵架為主,再配以各個場景具指示性的道具,如排舞室就用兩條舞蹈桿來象徵,家裡就放一張床以及一些零亂的cushion,化妝休息室就放一個髮型屋常用的手推車。由於沒有主場景的視覺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設計群亦很難發揮空間感以及營造空間氛圍,令整體觀感大打折扣。雖然監製在謝幕時提到這是一個窮製作,把錢花在人身上會更值得,這點我完全同意。不把劇場美學放在首要考量並沒有問題,這是個人選擇,沒有對與錯之分。但演出是一個整體,細節決定成敗,簡單不代表簡陋,省錢不代表不用花錢,愈窮愈考創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創造無限可能,這是創作人應該努力的事,而不是在謝幕時告訴我因為種種原因,所以我們這樣。
在演員方面,這次TDSM利用了他們的優勢運用大量街舞表演者,在劇中結合歌手勁歌熱舞為整個場面增添不少氣勢與活力,這是一個很聰明的結合。但戲劇部分,由於舞者的身體具有一定慣性,重心偏高,當他們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時很難像平常人一樣腳踏實地走路,這種快要跳起來的走路方法,不禁令觀眾發笑。在歌手方面,多年前已看過馬曼莉做舞台劇,那種自然不造作的演技令演出更具說服力,而其他實力派的歌手表現亦相當不錯,真摯的情感為演出增添感染力。當中最感人的乃程文政最後的獨白,他訴說了多年來在業界打滾的感受,當中有疑惑、有失敗,最後回到初衷問自己一句如此辛苦我為何還要留在這條路上?原因只有一個,只是想告訴別人:「我係歌手」。最後看著舞台上的四位歌手,都繼續走着一條無悔的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為自己的人生烙下最令人懷念的足跡,繼續做自己生活的主角,你最值得!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
*原載於:
澳門日報2018年4月12日、文化|演藝版:侷限與感動—評市民專場《我係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