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等死好嗎——《浮生記》觀後
我們也在等死。不是第一天知道,明天也不會結束。《浮生記》就看每一個角色怎麼死。
演員的熱誠與追求,確實是無可取替的。良心也是個好東西,請勿丟、掉。
一個戲最值得記住的是角色。第一場的戴勝,不喜歡酒會,卻在其中笑面迎人;不喜歡遊戲規則,卻要善弄規則;他疲於奔命,怕死是因為未完成奔波;他在死時格外安寧。第二場艾輝,有痰罐;利字行頭,會為利益「講口齒」;性急上來不喜歡談黃油雞;他說從不迫人,離開時會知道地板涼,也懂離開關燈,卻沒料到要鎖好窗。第三場蘇菁,有亂世的謹慎;懂照顧,唱起歌會有她的愁,聽起來可以安詳。第四場麗珍,敢作敢為敢說敢認;舉止優雅,重情也縱慾。第四場阿誠樸實。阿愛青澀。
整體看起來舒服,因為角色有血有肉、敢痛敢恨、敢聚敢離。對時代能有想像。角色於我,雖死猶生。
想永生是想重新開始,因為歷史的輪迴沒有出軌過。若不後悔,不吸收歷史教訓,任你輪迴千世,永恆的只是空虛無定。
除了等死,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換夫換妻的問題,再談論只因千年未改。第一場是我死了她可能出軌得更無後慮;第二場是我死了就不用後悔;三是你死也不在我身邊;四是我不能擁有你的生,就擁有你的死。角色在桌上裸了,觀眾腦海中就對這桌有了一個印象。麗珍看見了戴勝和蘇菁在床上,這印象能磨滅嗎?同樣出軌的麗珍沒有選擇繼續風流,而是選擇揭開真相,然後結束這一生。在四人都喝下毒酒後,大家清晰只能等死,終於視清所愛。蘇菁愛戴勝,卻把妻子的責任給了麗珍。所以蘇菁要負甚麼責任?不負責任的愛是甚麼?戴勝受不起麗珍的愛,卻很受得起麗珍為他帶來的好處。更覺得一個麗珍不足夠,還要加上一個蘇菁。所以要擁有多少才足夠?歷史上的例子是擁有多少才足夠?艾輝在等死,卻因慾被捲入旋渦。
人在等死時,其實一直在面臨一個誘惑——我的慾更重要,還是TA的感受更重要?若伴侶不願意,為甚麼我還要做?若伴侶有可能願意,為甚麼不跟TA談?若不坦誠,這段關係算甚麼?談,何容易?不是第一天知道,明天也不會結束。
尾聲刪去,沒有回到死亡;換成愛與誠出來,提醒我們仍在生。
「你唔好再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