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真實是否可信? ——看《大堂巷七號睇樓團》
《大堂巷七號睇樓團》由本地動畫導演李沛榮與香港多媒體藝術家李淑雯共同創作,曾於去年的澳門城市藝穗節首演,今年在藝穗節藝術顧問推薦下搬演至藝術節。
「大堂巷七號」是清末富商盧九的大宅,如今乃世遺建築的所在地。一開場創作人便邀請觀眾「入局」當準買家。飾演地產經紀的高凱琳(Helen)以刻板的售樓員姿態迎接觀眾——不知是否特意安排——誇張的肢體和措詞並未有老練之感,反而顯得拙劣。導演在宣傳上刻意隱去歷史建築的色彩,不但模仿時下樓盤名稱,同時做足功夫,印刷經紀卡片,派發供樓預算表和售樓宣傳單張。可是只要細看,上面根本未有描述細節且條款欠奉,只見用力模仿卻不夠真實感,反倒讓「飾演」準買家的筆者出戲。
「上車」意義何在?
地產經紀燒的一柱香,帶出由梁建婷飾演的盧九元配夫人歐陽氏的角色,一身清裝打扮,如鬼魅般從容地穿梭於「轎廳」、「書偏」和「神樓」等空間,稍為扭轉上述勉強賣力的刻意,由不真實走向更為魔幻寫實之感。似乎,只要將假的進行到底,一切就會變得合理?
創作人借用經紀Helen介紹大屋的來歷,即使觀眾明白故事純屬虛構,但理性上,談樓盤有沒有「景」、交通配套是否完善、是否位處校網區、會否有升值潛力等,或許才更寫實。Helen侃侃地道出這幢西關大宅的賣點,提議拆除門窗改裝成喜歡的模樣,即使分租出去也不成問題,卻沒有與真實生活掛勾,說服不到筆者為何要買下它。到底「睇樓」是為了什麼?因疫情關係樓價下跌,是上樓好時機?因政府推出首置計劃鼓勵年青人買樓?或許談「上車」(編按︰港澳流行用語,指首次置業)是個貼地的切入點,如此做法,美其名帶出樓價與文物歷史價值的思考,但也可以說是混淆概念,模糊了主旨。
矛盾的空間處理
視覺上呈現清晰,兩位導演雖不是劇場出身,但利用擅長的多媒體技術,把動畫投射於牆壁和磚瓦之上,藉由燈光與聲音設計,創造出恍如兩個平行時空交疊之感,帶領觀眾一邊欣賞建築細節,如為灰塑添上色彩和動態使其活起來,讓人感受到走進屬於歐陽氏時代的空間。熟悉大宅每一隅的歐陽氏,不時提到當時盧家的生活點滴,又在旁填補和更正Helen的說法,直至最後以動畫道出盧九家勢衰落,負債纍纍而上吊自縊的故事。
在這幢大宅內遊走,聽著前人講故,加上華麗眩目的光影,乍看之下氣氛迷人。本來,單純地身處其中亦可自行欣賞建築結構,然而,當觀眾被賦予準買家的身份時,觀看則需由經紀帶領,戲才合理。在表演場地的概念下,「大堂巷七號」是一個樓盤,隨著觀眾「睇」著樓聽歐陽氏說「鬼話」,在後段成為主軸,經紀又莫名其妙地漸漸退去。忽然間,讓房子像是變回旅遊景點,筆者有感過程像是參加一個精美版本的導賞團,只見空間運用得尷尬又矛盾,好像投影的存在只是活化和美化空間而已。
從個人看時代史
經紀Helen油腔滑調的推銷和吹噓令人感到可笑,對建築和歷史價值的漠視亦令人慨嘆。家,對於她來說是一件潛力商品,對逝者歐陽氏來說是與家人的牽絆。個人與大時代總是分不開。這部作品探索歐陽氏的個人歷史,由她的口述歷史中,想像當時盧家在澳門的影響力。活在現在和過去的兩個人一直自說自話,話語權一直游移於兩者之間,而沒人可以為這幢房子作主,把盧氏家族的資料說得一清二楚。每當歐陽氏為經紀「補充資料」的同時,筆者質疑她說的又有幾成真?尤其那些很個人的想法,是否只屬創作人一廂情願的浪漫想像?
「睇樓團」最後返回大廳集合,Helen請公司同事協助處理售樓手續。那位同事不是別人,是剛出現的歐陽氏。最終大家都未能成功「上車」,二人詭秘地退回門後作結。到底全都是鬼魂,還是整個「睇樓」過程根本是場南柯一夢?《大堂巷七號睇樓團》營造疑幻疑真的場景和對白,但筆者在意的是,創作人運用古蹟說故事,卻只著墨於曖昧不清的敘述多過紮實的史料,筆者覺得可惜。「真實」不一定要在作品中完全展現,但至少應保留說服力?
# 作者為澳門劇場文化學會「評論搭檯」計劃「駐節評論人」
評論指導︰盧頌寧、鄭冬、杜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