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困局 談《從記憶看見你》
本屆藝術節以「再出發」為題,多個本土節目都是經過再一次的修整創作後重新上演,撇開弊處不談,如此構思令製作團隊「慳水慳力」的同時,也使觀眾得以用更深刻的眼光,去審視這些作品及其背後的論述。
從內容上而言,對比2018年的演出,於本屆藝術節再度上演的《從記憶看見你》沒有作太多的變動,依舊是以碎片式的敘事方法重述沙梨頭的社區記憶,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若干片段;但從觀演感受來說,則以強烈的疏離感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一者是片段數量的增加令敘事更為零碎,二者是敘事者採取更為中性的演繹方式,甚至一度抽離與觀眾對話,使整個劇場演出更傾向於一種具有表演藝術元素的社區導賞。
《從記憶看見你》保留了善豐花園事件、天鴿風災以及尾聲的潛水想像等原有章節,創作者的主張立場呼之欲出;但與此同時卻補充了更多社區歷史及調整了演出張力,力圖使作品趨向理性客觀,這種內在的矛盾產生了相當的突兀感,進一步拉開了筆者與演出的距離,去檢視作品本身的時代意涵。
毋庸置疑,將社區記憶重新排列再述,表達的是對已逝歲月的無限懷緬,然而在要求觀眾共鳴的呼喚聲中,筆者卻看見了一個本土鄉愁的困局。《從記憶看見你》敘說的是沙梨頭的社區歷史以及許多關於個體的回憶,對於生於北區長於北區的筆者而言,第一次觀演尚可以認知的獲取感自足,但再次觀看一系列外於己的社區經驗及個體記憶,「於我何干」的提醒則在第二次的觀演中時刻在耳。
澳門是一個泛濫著「人情味」的地方,但這種「人情味」很多時候源起於一種息事寧人的明智,以及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思及至此,筆者也不禁自覺涼薄。可是沒有關於社區的經驗,加上抽離式的演繹,除了自作多情外,誠然難以喚起鄉愁的共鳴。的確,以社區記憶為題的創作,難以擺脫從自身個體記憶出發及以社區口述歷史為素材主體的痕跡,但筆者認為,創作者如欲真正撼動澳門人冰冷的靈魂,作品必須給出一個足夠充份的說法去折服觀眾,使其相信當前所傳達的事乃是與社會全體深刻相關,觀與演之間緊扣為一且不容置疑,否則難免會有觀眾認為,眼前所觀不過是某某在拿出他/她的個人鄉愁在喋喋不休而已。
筆者同意,澳門一個飄浮的城市,對於城市的集體認同仍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每個眼光深邃的人對鄉愁應然有不同的理解。比起一個嶄新而精彩的演出,再觀《從記憶看見你》的反思更為悠遠,如何透過劇場突破鄉愁者之間的隔閡,似乎是一個值得思考且有待解答的問題,但在此之前,澳門人的輪廊仍得在眾人的自我陶醉中,長時間的模糊著。
#作者為澳門劇場文化學會「評論搭檯」計劃「駐節評論人」
評論指導︰盧頌寧、鄭冬、杜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