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與被看,有關作品《境.遇》和《Lighting Up Your Family Stories》
一本書可以聯繫起,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作品。
和藝術創作者盧頌寧(下稱小寧)一樣,以遷移為題材的無字書《抵岸》(The Arrival),是我遊走各個地方愛帶著的書,大概是那種,在某個靜下來的時刻,就想翻閱的書,彷彿是一個私密對話的盒子,尤其身處異地的時候。
不約而同地,在2023 年冬,小寧和我,在澳門和英國,各自上演了有關遷移為主題的作品,她的作品《境.遇》是偶物演出,以影片形式呈現,演出地點是澳門,但網上播放可以無際;我的《Lighting Up Your Family Stories》則是故事演說分享,配合動畫及現場音樂,演出地點在英國倫敦,是一個區政府資助的項目。寫下來才發現這形式上的「定義」也來得太決斷,或許我們也沒有太想確定一個演出的形式,而是這是多年我們經驗與探討的主題。
《境.遇》裡,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作品中包含著多個觀看與被看的角度。演出裡,儘管處處看出是創作者的設計,場景、偶物及調配等,但她的身影推到最後,甚至在操偶的近景裡,她也穿著包裹性的戲服上演,如果聚焦在主體偶物身上,也不會察覺到她的面容。這樣的設置,讓我感到創作者想以第三者的身份,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呈現大環境下一個移民家庭的故事。
此外,由於這次是以影片的形式發佈,小寧自身也成了被攝者,這使「觀看」的層次變得更豐富和有趣,不少場景及拍攝的角度,也是以自遠拉近的視角進行,而近景的處理,也是隱含許多鏡頭以外延伸的想像:例如偶物在書架奔跑的一段,以長鏡頭拍攝,偶物經過了滿載書本的書架時,會突出了書名帶出的訊息,如《謊言的年代》和《戰爭的框架》等,在奔跑的過程中,也感覺到另有工作人員拉動場景的道具,配合偶物移動的節奏。這是透過多人共同合作的結果,觀眾再在他們不同的電子屏幕中,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下觀看影片,這又回應了作品中有關觀看的角度和層次。
最後,當鏡頭放遠,劇場聚焦的燈光再漸漸轉變成白天的自然光,小寧在一個貌似日常書店裡看書的景像,在書縫中窺見到落地窗外街道的招牌,一切又帶觀眾回到現實周遭的環境,審視我們對遷移議題的看法。如果在各種角度及層次過渡中提出意見的話,就是小寧觀看的圖書畫作,與偶物演出及日常書店的風格有較大的出入,在過渡中顯得有點突兀。
《境.遇》以影片形式發佈,也讓身處不同地方的觀眾結合到他們的背景,至少當下的我是有比較深刻的感受。現時英國正就收緊移民政策進行討論,各政黨也以其作為明年大選的籌碼;加沙及烏克蘭的戰爭,也急速加強了人們遷移的意向,以及人口流動的數目,每星期坊間也進行停止戰爭的遊行。在這時,我發佈一個有關個人家庭,三代女性移民的作品《Lighting Up Your Family Stories》,也讓我想以第一身的角度呈現。
作品中,我以個人演說為主軸,配合動畫、剪影及現場音樂。這個作品雛形其實形成於三年前我還在英國上學時,那時我選擇以動畫及裝置的形式發佈,這次反而是有別於之前鏡外人的角度,「我」的自身成了整個作品的主體。對於沒有專業演出經驗的我,還要以英語這第二語言發佈,演說內容也相對直白和長篇,對我無疑是第一次的嘗試。在演出前席,認識多年,也是這次作品音樂伴奏Sze也問及,為何這次不邀請演員?當時我有一個強烈的意向,就是「我」的在場;非常直接地覺得,如果作為遷移者的我,能以第一身的身份站出來說自己真實的故事,不懼各種文化及語言的衝擊,可能更容易地打動到他人,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時,我也強烈地感覺到,這會是一個開始,及後希望在他人身上延伸,換以更第三者角度來說故事。
演出後,有認識的觀眾有疑問,如果不認識我的人會否想看這個作品?但也有觀眾說,其實不認識的人更有興趣去知道,為何這位陌生人想告訴別人自己的故事,想了解這件事於創作者來說是何其重要。此刻,我還在消化這種回饋和意見,但我喜見作品帶領著觀眾產生了不同的思考,這也是創作中很重要的成份。
有趣地,看過《境.遇》影片,再聽到小寧的網上分享後,相較於多年前的版本,這次她有意地選擇了推後一點的視角。相同的議題,隨著時間、年齡及地方等因素,有著各種角度和層次的演變,這反映了議題本身存在多種面向,更像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創作者如何更立體地探討這議題,或者如何更貼近自己創作的源起,會是每次作品發佈以後,能繼續反問「Why」的契機。
創作以後,又是腦海裡盡是疑問的時候。
演出:境.遇
場次:2023年11月2日至11月15日
演出/製作單位︰足跡
地點:足跡 YouTube
演出:Lighting up Your Family Stories
場次:2023年12月8日
演出/製作單位︰梁倩瑜
地點:Hill House, Bishopsford Road, Sutton London SM4 6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