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城,舞蹈的不同可能: 觀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她們…說我城》及《也許有一天》有感
最近,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的年度節目相繼開演,涵蓋各類演出。當中,由「詩篇舞集」主辦的《她們…說我城》邀得港台著名編舞家古名伸及梅卓燕共同合作,訴說城市的無常變幻,「從中窺探城市與人的關係,讓身體述說最真實的情感」;「澳門舞者工作室」則延續「街舞劇場」的創作方向,在題材跨越社會關懷到禪佛之說後,交出最新創作,探問澳門人的老生常談「又要到何處才能找到自由?」的「音樂劇」《也許有一天》。兩個演出構成及操作手法各異,達成的目的及面向的觀眾群也不同。無論演出質素如何,這兩個演出卻揭示了在澳門,將舞蹈演出帶給觀眾的不同可能及結果。
《她們…說我城》:接軌當代
《她們…說我城》由本地藝團詩篇舞集主辦,由香港、澳門及台灣編舞梅卓燕、何雅詩及古名伸分別編創舞蹈《緘默之島》、《寵傷》及《如此而已》,三個作品全部澳門舞者演繹,延續該藝團策劃及統籌多地編舞及舞者合作的發展路向。就場刊所示,藝團計劃於2017年成立「詩篇舞蹈中心」,持續推廣舞蹈藝術,值得留意。僅就演出而言,三段演出各有差異,題材幅度、思考深度及水準落差明顯。
台灣編舞古名伸編創的《緘默之島》由兩位一男一女的舞者演繹,透過兩位舞者與桌子的互動,突顯雙人關係的若即若離。雖然演出概念與規劃的主題方向不太接近,但是舞者身體的質感,與桌子的互動還是值得觀賞。演出之中最令人深刻的段落是兩位舞者,一個在桌子上、一個在下的互動。不同色差的燈光將兩位舞者身處的空間劃得層次分明,在桌子上下的小空間觸踫桌子的相反平面,立時將兩個身體的距離拉開,使人感受到兩人的分離,甚為清晰。
澳門編舞,「詩篇舞集」創辦人何雅詩創作的《寵傷》集合八名本地舞者,期望透過舞者之間時而和諧,時而暴力的互動呈現澳門人在各種支持和幫助的環境中,逐漸失去競爭力,隨波逐流的狀態。整體作品由舞者一系列群舞、雙人舞、連線、及圍圈的動作組成,呈現出編舞多樣化的陣列風格。可惜的是,段落間的轉折及鋪排未見突出,也未見與設定主題相關的意象指引。舞者群的演出參差,大部分舞者未見可掌握設定演出的題材。唯一意圖較突出的是部分雙人群舞中,舞者相互牽起卻又拖行的段落,從矛盾的動作當中突顯出互助又競爭的心理狀態。
香港編舞梅卓燕創作的《如此而已》則是全晚演出的最大亮點。文本、舞作、舞者、道具及舞台效果巧妙且有機地結合,逐步鋪排的死亡意象對應林玉鳳詩歌《我來自這樣的一個城市》的文本,強烈的對比令人無言以對,屏息以待,同時感受到這位香港編舞對身處的城市,甚至是澳門本地城市的關懷。演出由持傘白衣舞者出場開始。傘下徘徊的舞者,配合詭綠的燈光,亡魂的景象由此而生。舞者純熟地揮動手中的紙傘,一點一滴流逝的時間就此過去。其後,黑暗的碎屑漸次產生,逼近舞者。黑衣人群漸次經過;他們於舞台中央運用黑色紙碎包圍身體,最後漫天黑雨佈滿舞台。在洶湧的黑色浪潮中掙扎的白衣舞者,他們運用的力量不比前段小,但每次他們愈用力,在愈見陰暗的舞台中則顯得更為無助。舞作中漸次穿插的詩歌投影,將作品由小城演出,提升至普世層面:黑暗侵入白日、城市自由漸失、身處其中的人無處容身。未能在市民專場演出明言的主題,透過紛繁卻令人窒息的意象,觀眾自然能從深黑與亮白、生與死、台上文字與傘下肉身之中,心領神會,莫失,莫忘。是次演出反倒是本地舞者面對此演出時略顯力不從心,到末段已難以堅持代入角色,表現出茫然及執行動作的狀況,惟瑕不掩瑜。整個演出在拿捏城市意象、媒材結合、舞者身體程度及表達議題上達成精妙的平衡。
整體而言,主辦藝團邀請外地編舞聯同本地舞者創作當代舞蹈作品,發揮交流學習的功能值得肯定。三段作品主題各異,呈現質素不一,尤以《如此而已》結合詩歌、投影、身體及舞台效果的結果最為得宜。
《也許有一天》:擁抱流行
相比《她們…說我城》力求提升本地舞者的交流及當代舞蹈的藝術水平,「澳門舞者工作室」的《也許有一天》則走向完全不一樣的方向。有別於以往著重關注社區及歷史的《牡丹吉祥》、《男人搞乜鬼》或嘗試結合多媒體及禪學的作品《點對點》,《也許有一天》的故事以留下或離開澳門作主題,以兩對需面對停留或離開的青年男女的情為中心,以本地知名流行歌手演唱配合舞者的舞蹈,當中有伴舞,也有希望呈現的意象。此演出無論是流行音樂劇的演出方式、與文化中心新作《再見此時》相似的選擇去留、甚至本地偶像的選角取向,基本上俱完全以觀眾喜好主導,也反映在兩場滿座的小劇場演出中。
故事發生在一間名為「機會」(Chance)的咖啡店中,熟客各有原因來到咖啡店享受咖啡。惟各時代的人享受的咖啡各有不同,苦甜均有,中間穿插歌唱去留感受的曲子。女子因厭倦澳門、嚮往歐洲而亟欲離開,男子則因照顧年邁的親人而回流。一來一回的偶遇,正好切合澳門人一直以來,尤其是最近討論極多的話題:離開澳門這一個變化極大,卻沒有甚麼希望的地方。抓緊這個題材,理論上就應能打動本地人的思緒。可惜的是,平鋪直述的故事並未能帶出深意,使好題材打進觀眾的心坎。另外,除了馬曼莉以外,其他歌者的演出均略有參差,尚未能傳達詞句中淡然的去留之情。舞蹈演出在這次演出的角色更像是多名主演的陪襯,較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多名舞者在互相競逐的過程中推撞、退讓,突顯主演難以揣測的心理狀態。
小結:如果有一天,我們用舞蹈說我城
本地藝評人維特在論《她們說…我城》的時候提及:「三部作品以澳門為主題,而觀眾對澳門的背景知識,擴大了再現的基礎,令詮釋的可能更多。當然,舞蹈不全然是解碼的遊戲,也在傳遞藝術家所感知的氣氛。除了身體語言的敏感度,觀眾若有對於環境乃至文化符碼的較深厚認知,收獲也許會更豐富。」[1]當作品擴大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使觀眾能以更多面向解讀作品時,令人尷尬的是,澳門甚至一般的環境及文化符碼均亟待更多有心人解碼,以致舞蹈演出的受眾多半對身體及舞台效果所呈現的紛繁意象一臉困惑。
是次討論的兩個演出在不同程度上擴大對澳門及城市的認知,各自有明顯的操作方向。《她們說…我城》延續既有模式,以本地舞者外地大師合作或編創當代舞蹈作品為主。三個關於城市的作品各有千秋,以《如此而已》結合媒介與身體,呈現難以言說的城市意象及人際關係最為令人難忘。《也許有一天》則為起用本地歌星的音樂劇,將本地熱門的去留話題寫入演出,舞蹈的書寫篇幅明顯較為次要。兩種舞蹈在演出的角色,展示舞蹈創作人對演出想像的可能。
演出劇目︰「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她們說 … 我城》
劇團:詩篇舞集
場次︰2017/03/24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演出劇目︰「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也許有一天》
劇團:澳門舞者工作室
場次︰2017/04/07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原載於:
匯澳傳媒,藝文誌:在這城,舞蹈的不同可能: 觀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她們…說我城》及《也許有一天》有感
*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
[1] 全文見維持於評地發表之文章《舞蹈與觀眾何干?──試論《她們說……我城》的接受》,網址https://reviews.macautheatre.org.mo/dancing/2017/04/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