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的故事──談《舞.醉龍》
包括設置在舊法院地下大堂,簡單交代「舞醉龍」由來的佈景板在內,《舞.醉龍》整個演出所述說的故事其實並不難理解,無非是現代社會的種種造成人心空虛,從此突顯傳統民間信仰及其延伸技藝在今天的重要性。然而相比起展示傳統的「舞醉龍」的形態,不難發現演出過程中更多是強調製作團隊「四維空間」對當代社會的批判,例如舞者走上席間要求觀眾與之合照並上傳至網絡,藉此使觀眾介入演出的做法,無一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同時亦令人對「消費」傳統文化的敏感話題再度起疑。
對於「消費」與否,「四維空間」在若干演前訪談已經回應,光是以傳統技藝為創作素材的這件事論,「消費」的事實就無可避免地發生,而事實上「舞醉龍」也只是一個切入核心問題的引子,如此直接而毫不諱言的說法在這虛偽的時代中令我稍稍訝異;但我認為「舞醉龍」之於《舞.醉龍》,並非只是單純的將之當作一個噱頭或引子,而是有著更深程度的呼應。
《舞.醉龍》的演出針對網絡世界羅列了一連串關鍵詞,例如讚好、比心、可愛動物、肌肉、陰柔美男子等等,這些事物意義不大但卻充斥於日常生活中,致使現在整天窩在舒適圈裡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的人比比皆是,引人深省,沿此思路出發,表演以一名舞者空乏其身,看著另一名手持龍頭形象剛勇的醉龍舞者所走過的路若有所思作結,指向了上述問題的解答同時留下了相當大的想像空間,在形式上亦呼應了「舞醉龍」只有龍頭、龍尾,中間留白任人想像的模式。
在傳統文化中,龍是男性、陽剛的象徵,然而在物質條件豐富、日本病橫行、女性主義、個人主義抬頭的今天,矯揉造作、綺豔浮華、勾心鬥角成了眾人追捧的審美標準(看看《延禧攻略》的影響力),具有「龍」的意念,堅毅不屈頂天立地的人,即傳統概念中的「漢子」反倒成了稀有品種,難怪老一輩的人經常批評年輕人缺乏幹勁,總把「佛系」、「厭世」放在嘴邊。「四維空間」即認為,陽剛勇武之氣正是於焦慮世代中拯救內心空虛的世人的關鍵所在,而這就是《舞.醉龍》為何不是單純的消費「舞醉龍」的原因,因為「龍」所代表的剛勇意念即是演出的核心指向。
但儘管如此,消費「舞醉龍」這項傳統文化依然是事實,畢竟四維空間作為製作團隊掌握著全部的話語權,「舞醉龍」三字任其演繹發揮,實不知相對傳統和保守的「舞醉龍」師傅們看到這樣破格的演出後有何感想,但對於今後傳統文化和現代劇場的融合應用,《舞.醉龍》確是留下了一個甚具討論空間的個案。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