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間、空間、力量——看藝術節《舞.渡.海》
舞蹈是人以肢體在時間、空間與力量中移動,在這三個座標之間。我嘗試從這三方面來檢視今年藝術節其中一個舞作《舞.渡.海》。
時間
演出時長一個半小時,看似連起卻是三位不同風格編舞創作出來的三支舞,個半小時下來沒有任何累積,就是三支獨立的舞蹈,雖然都寫以望海為靈感,但舞蹈的語彙、表達形式、想說內容,都沒有太大的關係,舞與舞之間是有同一組衣服的舞者出來連結,但比較似是上一支舞的舞者換衣服的間場時間,而不是將上一支舞的舞蹈語彙連結至下一支,甚至沒有統整為一個作品。如果場刊清楚的說明是三隻以海為靈感的舞又如何呢?對觀眾的閱讀是否有更多的空間?舞與舞中間有呼吸的時間,而不是一直注視個半小時,又沒有一個甚麼的收獲。
空間
舞作是在「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1號」發表,「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1號」是昔日政府船塢的機械部,為當時造船及修船的地方,現打造成為當代藝術中心。故空間內在重修成藝術館時,保留了原本的鐵柱和以玻璃覆蓋地面某些地方,讓以前的造船及修船痕跡被看見等。但創作團隊把空間已有的東西全覆蓋及漠視,另外加入這空間沒有的「竹棚」進來。之前所保留的玻璃地面,全以木板蓋著,鐵柱雖然存在但三隻舞都漠視它的存在,而在這藝術館內再建一個「竹棚」,竹棚與海的相連對我來說是泳棚或路環每年建竹棚唱戲,有一部份的竹棚在海,可惜作品中並沒有看到這些描述或蹤影。
海事工房1號是昔日的政府船塢,他們所修的船並不大,所以本身建築高度並不是很高,比路環的船廠高度矮很多,而又因改建成展覽館,故已加設了展覽用的固定軌道燈架,讓不高的樓底更低,那竹棚又可以有多高呢,比起每年在媽閣廟外的竹棚,這只是非常小型。演出竹棚的設計,是長方形擂台的形式,觀眾及舞者都在竹棚內,觀眾四面坐在用竹建出的座位圍著整個演區,包括空間原來已存在的鐵柱。舞者只可以在中間被四面觀眾凝視。這種觀演關係大家都尷尬,舞者是無時無刻都有正面的、後背的、左右側面的觀眾凝視著自己,或者,這是舞者在表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編舞又如何想像舞作在這樣的空間被觀看呢?看來編舞沒有多想。三隻舞作都漠視觀眾可看的鐵柱,甚至其中一隻白色衣服的群舞的編排,彷彿在排練室裡表演一樣,舞者前面是鏡子,左右後面都是牆,這樣更讓舞者的能量不集中,或者說讓不在鏡子那方的觀眾無法集中觀看。
力量
力量跟空間是很難分開討論的,而力量如何釋放也變成了《舞.渡.海》中很大的難題。努力的看著舞者努力的跳、說話、跳、舞動,但力量在空間中分散,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都很容易的被對面觀眾或地上的燈光吞噬。比較之下,第一支舞是比較「聰明」的,但亦也許是第一支舞會讓我比較集中去看的關係,舞者人數較少,而且都以單人舞為主,動作設計也較多變,力量比較集中,可惜的是舞者跟觀眾的距離問題,跟最遠距離的觀眾很遠,最近距離的觀眾又太近,在這樣的觀演關係下,舞者如何釋放自己的能量到觀眾那裡?而愈多舞者同時起舞的群舞,就愈難令他們的力量集中,何況各舞者能力上還有參差,這麼近的距離便更容易放大舞者能力的不一的問題或疲態。難以集中的觀眾個半小時下來,亦出現疲態甚至放棄,所以在演出過程中很容易看到對面的觀眾打開手機,與手機對話,而不是看現場一把一把汗的舞者。
最後要說說的是,三支舞作都是以海為靈感,藍布出現了,海的動作又出來了,為何又要來一首「望著海一片⋯⋯」?編舞努力建構的想像,就這樣被歌詞中的「海」一片片打破,又如何懷念,懷念著誰的海,可能連海也沒看到⋯⋯雖然所處建築物背後的海已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