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遊亂打Show》談「非博彩元素」的「Long Run」劇場
最近劇場熱話是「Long Run」,讓大家紛紛討論本澳劇團不斷尋找演出場次的可能性。除了本地劇團外,娛樂場也似乎樂意增添「非博彩元素」,外購演出節目進駐,增加博彩以外的娛樂,例如去年年底從韓國引入的《亞遊亂打Show》,來澳門上演三個月。這類演出和最近大家談論的「Long Run」現象有著不謀而合的呼應。
/市場考量的極端
韓風盛行,今時今日任何被灌上「韓國」為名的東西都似乎讓人趨之若鶩,韓國文化輸出的軟實力不容忽視。同樣,韓國的食物、電視劇和音樂等均深受歡迎。有娛樂場將大韓背景的《亞遊亂打Show》引入到本澳,從去年十二月尾到今年三月尾,以工作日每日一場,周六日每日兩場的場次數量,進駐三個月Long Run上演,顯得非常市場導向的操作。
事實上,《亞遊亂打Show》原名「Cooking Nanta」,於1997年首演,是在韓國一個享負盛名的Long Run劇目。在當地有度身訂造的演出場館,不少遊客訪韓也會特意購票觀看。該劇目也曾經進駐美國百老匯,可以說是全球化之下,表演藝術走出國際的例子。
《亞遊亂打Show》取材自生活最基本──飲食文化,食物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無論到哪裡觀眾對於「食」都有共同的理解。故事講述一個發生在廚房的故事,角色只有四個廚師和一個餐廳經理,除和觀眾簡單互動的語言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對白,多以肢體動作發展劇情,因此可以讓不同語言背景的觀眾都明白舞台上發生甚麼事。而最重要的元素「亂打」,顧名思義就是以敲擊作表演,而敲擊節奏是比音樂更加原始的韻律。可見,該節目的每個設定都經過精心設計,以迎合從三歲到八十歲,從地球這邊到地球另外一邊的觀眾也能夠接受。
然而,就是這種高度精心的設計,演出幾乎和韓國文化并沒有太大關係,實實在在是一個娛樂大眾的表演,裡面的文化內涵也幾近蒼白,對製作的唯一反思是浪費食物之嫌。
儘管如此,如果以該劇作為例子,套入「Long Run」的脈絡討論,對於一個針對觀眾層極其廣的演出,我們該期待的是甚麼?對於一個在三個月內上演過百場的演出規模,需要很多市場考慮。因此當本地劇團需要製作「Long Run」劇目時候,不妨思考如果完全以市場考量,藝術取向會不會走入像《亞遊亂打Show》的極端?
/承擔社會責任
另外一點,關於娛樂場引入「非博彩元素」,其實和「Long Run」也很有關係。可能娛樂場的初衷,只不過是想一家大小來到澳門旅行,多一個博彩以外的選擇。事實上,如果單從表演藝術裡面「娛樂」的功能來說,澳門可以說是一個很早就存在更加廣義的「Long run」劇場的地方。例如新葡京裡面的「巴黎瘋狂豔舞團」(Crazy Paris Show),據官方網站稱,原來在澳門已經有超過27年的演出歷史。可以說,澳門很早就以「Long Run」的表演藝術來發展「非博彩元素」。
因此,《ZAIA》和《水舞間》并不是首創「非博彩元素」,要追溯澳門表演藝術的發展,如果和澳門博彩業結合,或許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無論如何,隨著澳門博彩業進入轉型期,可見將來澳門這類的表演藝術將會更加多,例如即將來澳上演兩周的《Cats》等,都是得益蓬勃博彩業發展所致,也是未來博彩業持續發展所需。然而這些表演藝術發生在澳門除了消費之外,除了表演者和觀眾的二元對立之外,還有甚麼可能性?
早前,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來澳演出,雖然這個團體來澳表演不是「Long Run」,但他們其中一個行程是社區探訪,和社服機構合作,以藝術回饋社會;另外,據筆者所知,《水舞間》每年也提供實習崗位讓有志在舞台技術方面發展的人士參與;而《亞遊亂打Show》也有和團體合辦慈善專場。
所以,回到談論本地劇團經營「Long Run」,劇團除了市場考慮、計算成本和藝術取向時,如何和這個社會更加緊密聯繫,「Long Run」劇場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也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畢竟「Long Run」的經營,很需要一個健康的藝術生態,這個生態需要觀眾的培養、技術的提升和欣賞表演藝術的風氣等,這些是「Long Run」視觀眾為「消費者」以外需要考慮得更長遠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