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澳門城市藝穗節尋寶,發現剛與柔的舞蹈劇場
本年1月12日至21日是「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共有二十二齣來自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今屆以「尋寶」為主題,主辦單位澳門文化局希望透過不同的作品引領大眾尋找及細味可能被遺忘的城市寶物,包括城市中的景、物、人和事。筆者於今屆「城市藝穗節」共觀賞了兩個節目,分別為《三段式動能》及《人造玫瑰》,這兩個作品同樣是於澳門舊法院大樓上演的。《三段式動能》於二樓的黑盒劇場上演,而《人造玫瑰》的裝置藝術展及舞蹈劇場是於一樓展覽空間展出。這兩個作品均為舞蹈演出,恰巧兩者有明顯的對比,是次觀賞經驗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三段式動能》是由香港「不加鎖舞踊館」及日本青年舞團「Namstrops」所編創的三齣舞蹈作品,包括:《Hurdle #3》、《bolero》及《下一站彩虹》。來自宮崎縣的Namstrops,名字反轉過來就是Sportsman,成員們都是體育老師。於作品《Hurdle #3》中,以跨欄為主題,舞者利用不同高度的欄架,展示出舞者的力量及運動時的形態,顛覆觀眾對舞蹈的理解。舞者力度的表現及肢體的配合,讓觀眾去感受運動時的節奏, 以及身體和心理的狀態。作品配以明快的音樂,舞者們投入的表演均散發出吸引觀眾的魅力。《bolero》是一個社區參與的結構性舞蹈即興作品,表演是以拉威爾的音樂《波麗露》編出以「老」為題的舞蹈,一眾舞者與紅色膠袋的互動、舞者與舞者之間的互動,展現出人類不同年齡的狀態及探索生命。於表演的尾聲,舞者更邀請觀眾上台,透過共同的身體律動去完成作品。創作人期望透過作品讓觀眾與演出者能無憾地回首熱情如初的生命,但大部份舞者為舞蹈工作坊的參加者,看到他們於演出時緊張的神情,似乎未能享受舞蹈為他們所帶來的熱情。最後一齣是《下一站彩虹》,是由兩團共同創作的舞蹈作品,結合舞蹈與體育藝術,以肢體與熱血為交流語言,呈現兩地不同的文化,舞出跨越文化差異的彩虹橋。此作品結合舞者的肢體動作、力量的展示及跑跳的律動,帶領觀眾去探索不同動物的形態,及對身體形態的探索。眾舞者身穿多層上衣仍能活動自如,非常享受。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便是於尾聲時舞者們脫去多層的上衣,然後把那些色彩鮮豔的衣服一同向上拋,呈現出一條彩虹。
《人造玫瑰》是「英姿舞園」及「意動空間」的作品,分為舞蹈劇場及裝置藝術展兩部分。於裝置展中,有兩個裝置供參加者體驗,而這兩個裝置所造的效果會於演出時用到。第一個是利用燈光投射於玻璃紙上,造出一些光折射的效果;另一裝置是一個劇場的模型,可以擺放不同的東西於這個模型中,可移動燈光來創造不同的光影的效果。《人造玫瑰》是以馬奎斯的同名小說為題材的作品,故事內容是關於一個女孩面對愛情束手無策,只能埋首製作人造玫瑰。「英姿舞園」曾以舞蹈去飾演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次舞蹈劇場是以舞者對故事的感受及經歷,去演繹自欺欺人的狀態。創作者更希望以舞蹈、形體、光影去呈現假象與現實的曖昧。筆者於觀賞《人造玫瑰》時,由於觀眾的座位是在同一水平上,以致於被前面的觀眾遮擋部分的視線,未能觀賞整個作品的構圖及舞者的演出,從而影響了觀眾進入作品,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三段式動能》及《人造玫瑰》正是一剛一柔的舞蹈呈現,前者三齣的表演均是利用身體的律動,呈現舞者的力量與肢體的協調,而後者則呈現舞者身體的柔軟度與流動性。例如於《Hurdle #3》,舞者於欄架上做出不同動作展現力度及平衡性;而《人造玫瑰》移動大型鐵方框時,是展現身體靈巧柔軟。另外,這兩個作品的格調亦剛巧是相反的。《三段式動能》中的三個作品均是對生命進行探索,配以色彩鮮明的道具或服裝,營造出對生命的熱情;反之《人造玫瑰》的色調是暗淡的,營造憂鬱的情緒。正正就是這兩套作品強烈的對比,更確切讓我重新反思對舞蹈的理解,學習欣賞表演藝術中律動及流動的肢體語言。
*本文作者為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特約藝評人
演出節目︰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三段式動能》
演出團體:不加鎖舞踊館(香港)x Namstrops(日本)
觀演場次︰2018/01/21/ 07:00
演出場地︰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
演出節目︰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人造玫瑰》
演出團體:英姿舞園 x 意動空間
觀演場次︰2018/01/21/ 08:30
演出場地︰舊法院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