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敦煌舞蹈詩劇《沙途》
由英姿舞園製作的敦煌舞蹈詩劇《沙途》以敦煌舞蹈為靈感,男女主角穿越古今的相遇作主軸,為學習中國舞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提供展演,也為一眾回流舞者實踐編創舞蹈。這類大型舞蹈展演在本地的舞蹈演出並不罕見,例如街舞及兒童舞蹈展演等,都是旨在為學習演戲或跳舞的學生及家長製造誘因,使他們學習有明確的演出目標同時,也使家長可實際看到學生習舞的成果,鼓勵他們繼續支持子女作出這種不算功利的學習,例如學鋼琴只為考級或三歲學八種外語等。此類演出的基本目標一般為展示學生上課成果,突顯他們在習舞時付出的汗水為主,委實難以討論演出的藝術成分。
即使如此,這個演出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強調展演的功能,而嘗試盡可能減少舞者,並邀請活躍於本地表演藝術圈子的創作人,如編劇譚智泉、雙人舞編創Florence C.、音樂創作陳蔚風等,從多方面共同提升《沙途》的整體演出水準。像《沙途》這種在藝術創作及學生展演中試圖取得平衡的演出方式的意圖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當演出被定義為「敦煌舞蹈詩劇」這種揉合舞蹈、詩詞,戲劇及多媒體等多種再現方式,又有明確故事軸線的舞劇演出時,就更需要專業的編劇及編舞去平衡戲劇演出、故事情節及舞蹈動作,避免過分側重或忽略任何一方而使演出顯得演出視覺效果豐富卻毫無宏旨。
該演出共有兩幕,第一幕是敦煌壁畫修復工匠的男主角遇上壁畫中的女主角,而第二幕則回到現代,反而由教導中國舞的女主角在舞動的過程中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與男主角相遇,也應該就是「一眸沙途」的意念。僅從舞劇的戲劇部分來看,將古今兩幕以平鋪直敍的方式交代實際上令兩幕都缺乏打動人心的高潮,反而使僅有一小時的演出顯得平淡且冗長。可幸的是,雙人舞的部分相常精彩,男女主角在演出時,身體之間的牽動傳達強而有力的情感,增添兩人能跨越時空相遇的說服力。
至於舞蹈部分,簡單來說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由舞者及學生展示敦煌舞蹈的手勢及轉動;二是透過單人或雙人舞表達情感。後者其實不難理解,無論是第一幕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或第二幕女主角飾演舞蹈老師的單人舞,均能透過燈光、音樂或錄像配合情境,加強通過牽動、旋轉及跌倒的舞蹈動作中欲傳達的情意或孤單感,使觀眾更容易投入舞台上的角色。然而前者就頗為含糊:甚麼才是舞者通過敦煌舞蹈再現的對象?婀娜多姿的女性印象又是否適合在當代的情境中再現?在舞者的程度不一的狀況下,相信編舞及舞者花了大部分時間調整技術動作,而未能顧及前述問題。當然,要求展演傳達演出概念本身也是過度苛刻,畢竟演出的目標還是與創作演出大相逕庭。
總的來說,《沙途》在學生展演、編舞機會及藝術演出等多方目標下,成為了一個平衡戲劇及舞蹈元素,演出中間偶有靈光的舞劇。只是如果一定要將此演出作為具藝術成分的演出觀看時,它的故事及所謂敦煌舞蹈的意涵都需要更進一步的推敲,才能使觀眾投入及感受敦煌穿越古今的美感。也許,有一日,當這個演出能夠真正脫離平衡藝術演出及藝術教育的囹圄時,演出質素才會判若兩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