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媽媽》裡的落差效果
早前,由梁奮佳執導、歐夢秋及楊螢映主演的《晚安,媽媽》在舊法院上演,當中梁奮佳選擇了以寫實方式呈現這部經典之作,令焦點落兩位演員的表現上,值得一論。
在演出中,飾演母親Thelma的歐夢秋和飾演女兒Jessie的楊螢映分別運用了不同的演繹風格,在演員與角色的結合上,歐夢秋與Thelma之間頗為抽離,在部份角色情感爆發如Thelma猛摔鍋子的場次中,歐夢秋都明顯留下了間距(甚至表現出「窒」了一下的感覺),這與入戲甚深的楊螢映對戲時,便營造出一種相當突出的落差效果,筆者認為這很可能是導演梁奮佳所特別安排的。
楊映螢曾經接受香港演藝學院的系統訓練,這套系統向來被指其演出效果有overacting之嫌。在筆者眼中,楊映螢在這次演出中並沒有超出界限,但作為令觀眾對其演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前提,楊映螢在角色之上留下頗深的學院訓練痕跡。相比之下,歐夢秋以傾向質樸的方式演繹,甚至部份情節不惜表現浮誇和「接不到戲」,乍看之下似是演技碰上了玻璃天花板,但當演員的個人元素隨顯性技巧隱退,卻令角色以更接近原型的狀態呈現在觀眾眼前。
就筆者觀察,在演出接近高潮及尾聲處,現場不少觀眾都被演出感動,微微拭涕的聲音不絕。事後細思,假使歐夢秋同樣以張揚而非隱忍的方式演繹,Thelma與Jessie在舞台上互相抬托,不斷積累剛性張力,觀眾的感受雖然很可能會因感官受刺激增大而更覺「過癮」,但原作劇本的魅力及可見性,尤其是Thelma這個角色本身的悲劇性,則不免因兩位演員的大揚大放而失焦。
循此思路,可以得出寫實式佈景及Jessie扁平式形象的塑造,都是為了烘托Thelma角色本身而設的推論,於此可以窺見梁奮佳在執導方式上的動機,畢竟《晚安,媽媽》作為戲劇大師Marsha Norman的經典之作,以聚焦於媽媽Thelma身上藉此向其致敬,也是合理之舉。最後,在標奇立異大搞噱頭漸成趨勢的當下,拋開觀眾不領情的顧慮而面向話劇自身的更根本處下功夫實不多見,當然在一整年的防疫封鎖下,觀眾的「飢餓」也可能被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