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場演出的實踐—曉角「Long run」劇場系列《肺人》
曉角話劇研進社的「Long Run」劇場系列《肺人》,作為南灣舊法院裝修後,正式成為小劇場的第一個演出,連續演出十場。英國劇作家Ducan Macmillan所寫的《肺人》,由本地的李盈盈翻譯這個劇作,也是首個在兩岸四地演出的中文版歐陸「新文本」,無論對導演,演員,Long Run系列都是一個桃戰。
英文原名《Lungs》的劇作,意指必需的器官和生存作用,劇中初段討論提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達一萬噸重,如巴黎艾菲爾鐵塔的重量一般,對於一位熟知環境學的博士生,從環境保育來說,人類的生存可有著相當大的矛盾,也是「肺」一詞,從劇作所引申之關於存在的思考。故事男女主角對於應否生小孩進行討論,討論中從宏觀的角度,審視這個世界生態環境的轉變或惡化。在全球化和資本主義主導下,環球政經不?的社會發展中,觸及人類的下一代可有一個怎麼樣的未來?劇中也從這個宏觀角度下,再討論到兩個角色於愛的關係,對組織家庭和生活瑣事。兩人分手後,面對孤獨的生活,男人和女人對待感情的不同行徑,及至在一些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中,其實所有宏觀的因素經已放置為次要,而是從感覺和現實環境中出發。尤如在戲的最後一句台詞「我愛你」,也呼應了男女主角最後生小孩和同偕到老的結果。
從導演譚智泉開場前對「新文本」和演出的介紹,得知劇本並無舞台指示和場景轉換等寫下來,只有語言。而劇中兩個人物則由目前在澳門,無論表演經驗和能力也較為成熟的曾韋迪和梁建婷擔綱。表演上,如電影般的多場景之瞬間轉換,兩個角色接近兩小時不間斷的交鋒,無論對導演還是演員來說,也是相當大的桃戰。就如劇本沒有更多的舞台指示一般,導演和舞台設計選擇了空白一片的演區,觀感和演繹上,也似有相當自由的想像和移動空間。至於開場上升和完場落下還原位置的雲,無論是其塑膠物料或是視覺效果上的雲與霧,對應有環境議題的演出也充滿暗喻和象徵。開兩面觀眾席的安排,以將觀者設於鏡前和台上所發生的作對照,個人認為導演和團隊在詮釋這文本中,上述設計和安排也是合乎議題邏輯和可見心思的選擇。
回到表演上,兩個角色在這一空間中,帶領著觀眾一同經歷了台上他倆的人生和決定。透過台詞時而對話,交代事情和關係轉變,時而為內心獨白,配合肢體動作和空間移動,有以作為角色和兩者關係交鋒的行動,也有以形體舞動與獨白配合,營造兩者力量和心靈交流之整體視覺效果。
在一片空白的演區當中,演出的焦點全落在演員和調度上,可說赤裸裸的將演員的角色層次,劇組對文本主題的詮釋,在觀眾前表露無遺。觀演交流的時空當中,兩角色對討論的事情,兩人關係的累積發展,有多重的層面變化,以至兩人老去,離場回到開場時的舞台原狀之調度設計。就如劇本相對從前的經典劇作,除台詞以外的空白一樣,沒有外在的服裝、妝容和實景轉變,更見所需的是演員內化探究角色和生活的質感,通過跟對手的交流,關係如網球對打般的變化,也是這文本給團隊的桃戰和觀眾看戲的樂趣。
從本人觀賞的首演,無論調度和演員,對角色和生活中的立體面向和轉變,不間斷的台詞交接和獨白時,當中處理粵語的節奏和音調,跟形體配合出的音樂性,仍頗有更大的發展和探索空間。
要詮釋一個作品或表演形式,除了個人表演能力上的鍛鍊,還需要更多的時日累積和個人對過程中的心思沉澱。目前澳門的演出場數,也通常維持在2至3場,小觀眾群的作品或許有4至5場的演出。「Long Run」系列,除了藝團所說,正試著開拓觀眾層面和市場,為劇場工作者在艱難維生的生態中殺出一條可以謀生的路外,對演員來說,通過十場的演出,從中對角色和表演的深究,也有著更多的實踐意義。也寄語製作團隊從第一場到第十場的過程中,未必是能力上的顯著提昇,但對劇中角色和生活間的觸感,也許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