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決定‧性》
本地的編劇創作發展尚未成熟,原創話劇作品向來不多,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很多時會受到電影及電視媒體的影響,把電視,電影常用的分鏡邏輯用於劇本分場技巧上,創作出具有多個場景及時空穿梭的故事,這種創作由於傳播媒介不一樣,在搬演上具有一定難度。難得這次文化局願意冒險一搏,委約本地戲劇工作者傾力製作,把第十屆「澳門文學獎」戲劇組冠軍得主葉玉君的作品《決定‧性》搬上藝術節的舞台,讓更多的觀眾看到本地編劇的創作,此舉值得鼓勵。《決定‧性》的故事內容從一樁懸疑的命案開始,在層層抽絲剝繭下揭示出雙性人在社會中所面對的壓力及問題,如果性別不是與生俱來的話,他們又能否為自己作出選擇,在這段致命的關係中找到出路?
演出中大部分演員在情緒反應上沒有太大變化,例如男警官一直都很憤怒,母親很擔心及害怕,醫生很強硬,這些貫徹始終的情緒反應沒有什麼不好,只是角色過於集中在某一情緒時會使人物塑造變得一面倒而不夠立體,因為人不應只有一種情緒,而那些單一情緒所帶出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對答亦過於順暢,一切都好像刻意安排得順理成章,使我們很難在人物身上找到感動的同理心,去關注劇中的雙性人。
此外,在原劇本中有提及到王婉琳小時候曾經失蹤了十天,這十天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對觀眾來說充滿了想象空間,如果編劇能夠好好經營這一段,嘗試從她失蹤這十天的經歷中切入,讓身邊的人理解她的需要,或許可以成為故事的一個轉捩點,亦可推進故事向前,現在這個點只被照本宣科的帶過,真的很惜。
在設計方面,崗頂劇院的設計為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舞台兩側置有四根與鏡框一樣高的羅馬柱,是一個建築特色很強烈的空間。加上場地的硬件配套不足,如吊桿,布幕以及後台空間都不像一般鏡框式舞台般完善,舞台既沒有足夠的深度、高度來隱藏佈景,亦沒有可升降平台來進行換景。由於硬件無法配合的情況下,對於那些具多個寫實場景的演出設計就會有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這次的舞台設計以左右兩片可開合的大景片以及可進出平台為主,透過舞台景片的開合,平台的進出,來把空間劃分成兩個演區,分別是舞台前沿的偵訊室以及平台上的回憶片段,當中包括心理咨詢房、嫌疑犯家、嫌疑犯出租屋等。這種空間的劃分及導演呈現畫面的手法很像拍攝電影的分鏡圖,前面為當下的時空,後面為回憶片段,利用景片的開合及平台進出來表達回憶與現實交錯的空間概念。但平台大動作的進出,以及上面家具擺設的轉換只點明了特定地點,對演出層層遞進的情感氛圍沒有更大的幫助,有時更會因為佈景這種大動作進出而打斷演出節奏,影響觀眾的情感投入。例如,左右景片在關起來時會發出「硼」的一聲關門聲,令觀眾忽然疏離,在疏離情況下要迅速進入前面的偵訊室的故事氛圍實在有點困難。此外,在回憶片段中,設計者在巨大的高台上擺放比例不對的家具及擺設,例如嫌疑犯出租屋那場出現的小沙發及書桌等,單薄的家具只會使場景的視覺效果更為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