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諾還是大鼻子情聖?
在入場前,曾查閱一些改編自法國劇作家Edmond Rostand的西方古典劇本《Cyrano de Bergerac》的作品,例如由Joe Wright執導的《情聖西哈諾》一改以往西哈諾必定是大鼻子的形象,選擇由身高約1.35米的Peter Dinklage主演。同時今次演出的導演Franck Dimech曾在專訪中表示有意打破觀眾對角色的固有印象,但從一些事前的劇照我得知角色的服飾都是類近法國劍客裝扮,因此我入場時是帶住一個疑惑———到底這次演出會嘗試打破什麼固有印象。
當我身在觀眾席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飾演甜點師的譚可怡(編者按:即場刊中的女販、少女),從觀眾席一邊叫賣一邊走到舞台前,至於此時的舞台,連以往在小劇院中常遮起來勉強能稱得上是側台的空間也展露出來。舞台的前台和後台被一層紗幕區分開,兩個劍客正在後台比試,甜點師則站在舞台前講了這次演出的引子。我在這個演出的開始,已經感受到創作團隊有意用盡文化中心小劇院的空間,不但使舞台上有更多的空間去做好構圖,還可以利用空間加強場景的戲劇性,例如第三幕用紗幕把羅克珊和卡斯蒂安宣誓成婚保留在後台,前台則是西哈諾戲弄公爵以拖延時間讓兩人能完成儀式的處理,沒有如澳門劇場慣常地把兩人宣誓的場面用暗場處理,這個處理除了讓舞台上同時可以處理端莊和詼諧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外,更使得西哈諾戲弄公爵的戲碼不是單純胡鬧場面,而是利用了時間上的逼切性使胡鬧成為「必要」以加強戲劇性,另外,劇中三次角色從觀眾席走道奔赴舞台進場,都幫助了觀眾代入劇中世界。單從是次演出在文化中心小劇院的空間流露出的用心和巧思,我認為創作團隊已經為其他的本地團體提供了如何演繹西方古典劇目甚至是所有劇目一次良好的示範。
另一方面,這次演出起用的演員的數量也不少而且他們的經驗都非常豐富,例如龔嘉敏(龔龔)和何錦輝在《游泳池(冇水)》、黎乃鏗在《都更》(編者按:此處指黎乃鏗曾參與《第一稿—優秀澳門劇本三年孵化計劃》之《都更》讀劇演出)、梁展鴻和Ambrosio在《天涯海女》等的表現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使我對澳門年青演員的表演能力有著很高的期望,加上導演曾表示有意打破觀眾對角色的固有印象,因此是次演出我最大的期望是如何用運用「角色」。
但讓我比較失望的是,儘管是次演出起用了不少我欣賞的演員,但在不少場面,我也感覺不到起用他們去做群戲的意義,這個問題在第四幕中——羅克珊不顧危險向卡斯蒂安深情告白自己愛上了「他的靈魂」時尤其明顯。當時其他角色包括西哈諾也走向台右後方食羅克珊帶來的食物,而燈光此刻只集中在羅克珊和卡斯蒂安,當時我留意到西哈諾在舞台上其實是有靜靜觀察二人,但當時大鳥除了眼神外,既沒有肢體言語幫助,也沒有燈光或其他劇場元素輔助,完全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表現西哈諾對羅克珊的關愛,當時的畫面比較像是所有角色和劇場語言都很識相地騰出位置讓羅克珊表白而故意為之。但試想像,連大鳥這樣有強大存在感的演員,以及對羅克珊有著如此強烈的愛的西哈諾,兩者的結合在那個時刻卻僅能存在於舞台上,更遑論其他演員和戲份較弱的角色們可以在加強戲劇性上達到多大的作用。更為致命的是,我上面提及小劇院的空間此時是處於用盡的狀態,換言之在空間上幾乎是擴展至最大的情況下,群演角色的存在感會更容易顯得薄弱,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最終令群戲這個工具淪為單純令畫面更好看的佈景版。
另一方面,羅克珊起用了我個人認為非常美麗的女演員龔龔飾演,飾演卡斯蒂安的楊彬也是一名俊男,更為重要的是飾演的西哈諾的大鳥還是戴上了那個有著大鼻子的面具,不論從選角和主要角色的服飾上,我感覺到是次對角色的塑造正正是建基於原著劇本中的固有印象。因此,因為角色這個部份,即使創作團隊的確已做到了各盡其職,但在「打破觀眾對角色的固有印象」方面卻未達到演出前各類文宣所建立出來的期望。
總括而言,是次演出的確做到賞心悅目,而且在各方面都感受到製作團隊用盡全力希望用西方古典美學形式重現這個浪漫主義味道濃厚的劇目,而在舞台上運用的技巧的確是我驚艷,也相當值得其他創作團體借鑒。可惜單從「追求突破」的角度來說,我從這場演出上是未能看到有達到各種文宣的承諾。但從創作團隊的用心和努力,我依舊相信他們日後能夠為本地劇場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