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中心2017年「開箱作業」:在過剩的演出環境中繼續實驗之途
繼一月「澳門城市藝穗節」後,今年二月我們迎來澳門文化中心一年一度的「開箱作業」系列演出。三組本地創作團隊分別帶來默劇《白痴一族》、全方位體驗劇場(Immersive Theatre)《歲月.舞.聲》及運用全息影像投射(Hologram)的戲劇演出《春風蝴蝶之事》。除了默劇較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幽默的無聲表演外,後兩者都可算是本地演出的新名詞/嘗試,也為「開箱作業」帶來不少亮點。也許就是因為默劇這個名詞存在較久,也僅有默劇的嘗試較為突出,另外兩個只能算是差強人意,還待時間證明這些標籤的重要性。
《白痴一族》:默劇演出的潛能
《白痴一族》由成立於2013年,本演出導演陳麗妮創立的「小丑不丑劇團」籌演。一個誠聘男伴遊的故事,三個演員的互相配合,挑戰的是惹人發笑的默劇演出。環顧本地戲劇演出,喜劇不多,用極少語言出演的默劇演出更少。《白痴一族》講述由英國籍演員Sami Abu Wardeh飾演的男主角看見招聘男伴遊的街頭廣告,把心一橫飛到日本應徵並順利成為伴遊,結果只是黃梁一夢的故事。導演在男主角這段歷程當中插入一系列惹笑的片段,如溝通問題及刻意誇大的動作等,並配合現場音樂烘托,使整個故事極盡無稽之能事。
演出的故事情節並不重要,畢竟它並沒有擔起向觀眾解說起承轉合的作用。整個演出的情節沒有甚麼起伏,反而像是拼湊而成的段落。演出中較多觀眾發笑的兩段分別是男主角搭飛機到日本途中與空服員的互動,及在男主角到達日本後與露出紋身的女主角互動。前段運用男主角與空服員之間的語言溝通障礙創造笑點,後段則透過女主角領導兩位男演員及他們的肢體語言引使觀眾發噱。當中最突出的可算是袁一豪。大概是京劇學系訓練的緣故,收放得宜的肢體、拿捏得恰到好處的表情,成為了串起男女主角之間互動的亮點。期待以後能夠一睹創作團隊對肢體語言更深入的研究,使本地喜劇演出走出別樣的道路。
《歲月.舞.聲》:尚未清晰是演出還是體驗
「全方位體驗劇場」(Immersive Theatre)《歲月.舞.聲》是其中一個最令人期待的節目,畢竟要將國際級的體驗劇場搬到亞洲上演無論是預算或技術上均不容易,最近較為人知曉的同類型劇場應只有英國藝團Punchdrunk在上海的演出《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1]。甫進入文化中心小劇院,舞台被紅幕遮起,直到全場燈暗、兩邊牆身顯出過去的陽台圍欄(俗稱「花籠」)線條倒影、揚聲器上響起邀請觀眾走進「時光隧道」的聲音,才得以一見舞台全貌,也立即看見創作團隊力求營造「時光隧道」的努力。整個小劇院的舞台佈滿了老舊的物件,如摺枱及摺椅、中學時期的教科書、打字機、小時玩意、「花籠」的裝置,等等。霎時間,觀眾置身於分享「過去」的市集,到處觸摸不同的東西,或驚奇,或回想。
在體驗約五分鐘後,演出原來即將駕臨。終究這個「全方位體驗劇場」還是沒有走出劇場演出的模式。當我還在閱讀中學英文文法課本的同時,原來還是有兩位演出者走到台上,開始著似有還無的演出段落。那些演出段落多半發揮與觀眾互動的功能,例如與觀眾玩「一二三紅綠燈」的遊戲等。然而,當投射燈全數打在演出者身上的同時,觀眾就難以逃開「觀」與「演」的二分狀態,要不就是放下手邊的東西看,要不就是不要參加觀看的行列,繼續在接近沒有燈光的區域把玩物件。在所謂「開放觀眾體驗」的前提下,創作團隊還是透過演出段設下了一些觀賞導覽的限制及希望傳達的信息。限制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是在這個劇場作品中,這些在體驗中以演出對觀眾設下限制有沒有很好地為觀眾引領多向體驗的路程,是一個極大的疑問。
弔詭的是,當創作團隊找來琳琅滿目的老舊物件,期待觀眾能夠細味回憶時,它們的「老舊」卻在「急速」的短時間演出中僅發揮點綴演出的功能。在有限時間開放給觀眾體驗的前提下,這些物件的歷史及意義難以被人仔細留意,而成為忙於觀看演出段落期間擦身而過的小物。也許,在沒有梳理出如何策劃各種裝置,又配合演出段落的框架下,這些各具特色的物件裝置也許更適合成為一個沒有時間限制的體驗展的一部分,使觀眾更自由地與物件互動,同時免去需要短時間內急促完成「全方位體驗」,落得一個令人困惑的結果。「全方位體驗」實際上與其他劇場觀演體驗別無二致,均需要多重的設計,甚至需要對物件展現更有深度及繁複的編排,才能順利進入觀演者的思考視角,成為獨一無二的體驗。
《春風蝴蝶之事》:與科技互動的思考
運用「全息影像投射」(Hologram)[2]技術是《春風蝴蝶之事》的演出亮點之一,某程度上更超越了它的同性戀題材。《春風蝴蝶之事》改編自朱天心的同名短篇小說,關於男女同性戀者在社會中面對需要成為異性戀的選擇,及異性戀面對同性戀的態度。「全息影像投射」在這個演出中主要運用於交代同性戀在遠古時期的地位,如男男關係比男女關係更純粹等、或是異性戀的男主角阿偉在雪地中向女主角阿雪求婚的過程。在這些段落中,演員在口白的過程中,用身體與立體投影互動,又或是在投影製造的景象下把戲份演完。
創作團隊勇於嘗試新科技的努力確實值得肯定,然而,僅就演出而言,在此話劇演出中,刻意在演區後方置入投影的存在又是否必要?首先,由於投影空間限制在接近觀眾的演區後方,所有演員只要需要配合投影演出的段落,就必須由接近觀眾的位置走到遙遠的後方演出。霎時間,接在同性戀男主角阿明及阿偉久未重逢的相遇後,卻是演員由前端走到後端的尷尬。連續不斷的空間轉換,換來的就是愈加疏離的觀眾感官。此外,演員與投影的互動方式仍是趨向表面,有如所謂三維(3D)電影正式面世後一系列強調「有物件飛到眼前」的視覺體驗,演出中投影的存在更像是透過目不暇給的特效,點綴沒有太多舞台設置的演出空間,與平面的投影並無二致。立體影像在演出中的主體性未見突出。
小結:過剩的劇場,存在的必要
誠然,回想本年「開箱作業」的三個作品,在明確的宣傳亮點下,確實比起往年的作品更值得入場試看。《白痴一族》中袁一豪突出的肢體表現簡直是演出的神來之筆,令人一見難忘;《歲月.舞.聲》以回憶為重心,在舞台上設置一系列令人驚艷的物件裝置;《春風蝴蝶之事》更在演出中使用了僅在科幻電影中得以一見的「全息影像投射」技術。縱然如此,《白痴一族》拼湊而成的劇情、《歲月.舞.聲》以演出破除劇場全方位體驗的弔詭,及《春風蝴蝶之事》中與投影技術的設置及互動都令人困惑非常,亟欲找尋在炫目的標籤及技術下,潛藏的思考軌跡。
一如既往,「開箱作業」確為本地創作團隊提供了一次試驗的機會,各個演出均有明確的宣傳亮點,吸引願意冒險嘗鮮的觀眾入場體驗。然而,在演出環伺,甚至可說是接近全年無休的演出日程下,一方面各團體已有較多實驗作品的機會,致使此系列作品呈現的「實驗性」開始出現浮動的趨向,如2015年的《真實異境》及2016年的《織.景.物》及《小安的新聞》均屬藝術家及所屬藝團在「開箱作業」系列外持續探索的方向,另一方面觀眾也可能因已在「開箱作業」外接觸較多類似節目而減低入場意願。此外,回顧2015到2017年的「開箱作業」的一系列舞蹈劇場及實驗劇場作品均以提供演出新鮮人機會或藝團固有的形式實驗為軸心,而演出題材或內容的實驗反而未見突破。也許是本地創作團隊多半傾向形式創新,而不是內容突破吧。
演出節目︰《白痴一族》|小丑不丑劇團
觀演場次︰2017/02/11 20:00
演出場地︰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演出節目︰《歲月.舞.聲》│陳詩琪、陳智青、紀柏豪
觀演場次︰2017/02/18 20:00
演出場地︰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演出場地︰澳門文化中心• ART
[1] 節目簡介詳見藝團網站:https://www.punchdrunk.com/sleep-no-more/
[2] 這在本地演出中應該算是相當新鮮的概念,惜未見演出場刊中有另文介紹。粗略來說,「全息影像投射」即在空間中投射三維(3D)立體影像,更多資訊可見維基百科中關於「全息攝影」的部分:https://zh.wikipedia.org/zh-mo/%E5%85%A8%E6%81%AF%E6%91%84%E5%BD%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