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堂》,一個超乎想像的劇場
如果「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情,那我們又應該用什麼角度去理解這些事呢?《錦堂》以家族為背景,將自身對「生老病死」的體驗,在短短的三十分鐘的劇場中向觀眾表現出來。
當進入劇場,一塊肉片被掛在支架上,在投影幕上播放,場面震撼而充滿壓力,一時間情緒被劇場的沉重氣氛鎮壓下來。接著演出者拿著刀慢慢從黑幕中走到肉片前,把肉片割開,用手指撐開肉片,撐成女性生殖器的樣子。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從演出者鮮血色的嘴中唱出,唱完後立即把肉片的割口用針線縫合。對於觀眾,描述生命誕生的故事應該是一件開心、高興的事,為什麼演出者要用如此沉重的手法向觀眾描述呢?
歌聲之後,演出者戴上蛙鏡,帶著觀眾走進另一個表演空間。兩片投影幕、一張醫院病床、一張抱著耶穌的聖母掛畫,劇場佈置極為簡單卻令觀眾有置身在醫院的環境中的感覺,簡單的卻充滿著寓意,令觀眾不得不用更多的想像去聯想故事的整體。演出者慢慢走到床邊,脫下蛙鏡,穿上西裝,開始說起一個故事——用低沉、模糊的語言講出大屋的故事。在另一面,投影幕一直在播放著腸鏡「照大腸」的實況,場面相當嚇人,同時亦把劇場的壓迫感推向高峰。《錦堂》不只是在說故事,而是去挑戰劇場的極限並探索觀眾的反應。
接著,病床緩緩抬升,演出者躺在病床中再次戴上蛙鏡,並穿上尿布。不明的綠色液體從尿布中流出,污染了雪白色的床單,液體繼續向下流,最後滴落到地板上,投影幕則以演出者的視覺,放映著液體的動態。演出者就像一個癱瘓的病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排洩物,任由排洩物從自己的身體流出。最後,一個嘔吐的動作嘔出大量綠色液體,在地全是綠色液體,就像病人在臨終時將鮮血吐在地上。演出者最後走出病床,走過綠色液體,走到劇場的角落向觀眾謝幕。
即使離開劇場,劇場帶來的壓迫感仍未消散,《錦堂》不只是在討論簡單的病床故事,而是通過劇場的壓迫感讓觀眾用不同角度窺探「生老病死」。作為澳門「城市藝穗節」的開場節目,《錦堂》的內容並不討好,卻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作者為第十七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特約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