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觀《神奇森林歷險記》
一般人對兒童劇的印象都是趣味性強、內容簡單易懂且富有教育意義,由Clube dos Amigos do Riquexó主辦、「黑沙劇團」擔綱演出的《神奇森林歷險記》似乎也難避過這個套路,故而尋求在演出形式上有所突破,相信現場的大人和小朋友都感到刺激過癮。
演出一開始試圖不以語言主導,僅利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吸引觀眾,例如踏著高蹺出場的樹精、長頸鹿,操偶師操控的布偶田鼠,直接由演員穿著戲服扮演的猴子等等,營造出饒富生機的森林百態。中段,演員們手持華麗製作的動物道具,突然從觀眾席後面出現,一一與觀眾打招呼和互動,靈感明顯來自於音樂劇《獅子王》「生生不息」(Circle of life)選段,成功牽動全場的熱烈氣氛(本來對於創作團隊選擇在「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有點不解,因與舞台的距離感較強,此時方恍然大悟)。另一高潮出現在三隻「猴子」在「樹」上攀爬、翻滾,將雜技、空中瑜伽等技術融入表演當中,不少動作驚險連連,觀眾們捏一把汗之後,紛紛致以掌聲和歡呼聲。這樣的表演形式雖不算新奇,但在打正旗號的兒童劇中,似乎也不多見。
以上的無語言段落在45分鐘演出中約佔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故事性不強,表演者間或用一兩個簡單的英文單詞跟觀眾交代正在發生的情節,但惜字如金,似乎能不說話就盡量不說話。而在「獅子」由布偶變成真人扮演後,整體演出風格迅速轉變,角色正式出場,有台詞、有走位,也有劇情發展,即文宣中提及以《伊索寓言》「獅子和老鼠」為基礎的創作;惟此時演出已接近尾聲,匆匆交代了「小人物也能幫助大英雄」的主旨後,全劇終。
這樣的處理難免令人失望:前一半與後一半的演出接近斷裂,除了主角獅子和老鼠各自出來露了個臉,便幾無連結。如果利用本身絢爛有趣的元素去突出角色,效果會如何?既然展示了各式各樣的動物,又參考了《獅子王》的表現手法,能否索性多借用一點,以塑造百獸之王的傲氣?猴子輪流逗耍老鼠,兩名捕獅獵人在森林裡走失之類的戲碼,似乎與後面劇情無甚關係,能否嘗試多著墨刻畫老鼠或獵人的性格,令後來老鼠主動營救獅子這件事更合理?當角色逐點逐點建立起來時,最後說道理的部分相信會更自然而不是讓觀眾「硬食」。
選不選擇用語言敘事,在這個作品中也值得探討。前段演出中,僅用道具、肢體動作或聲效,結合高蹺、空中瑜伽等技巧,便已激發觀眾對動物世界的想像,況且「獅子和老鼠」本身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依筆者之見,不見得一定要把動物擬人化才可以交代。調整劇情快慢節奏,強化獅鼠的力量對比,描寫不同族類的生命軌跡差異、其友誼的延續……除了淡化說教意味外,也許還能給觀眾更多咀嚼和思考空間。
*2019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