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愛玩的心——我看《親親.泡泡.郁郁貢》與《TIN CAN》
每年伊始總是容易令人懷抱希望,覺得可以重新開始,拖很久的壞習慣都可以一一改正,目標都可以如願達成。人生階段可能也是一樣,兒童劇場裡總是很容易出現粉紅泡泡,釋放很多溫柔與美好,讓即使是大人置身其中,都像會變得格外有想像力與包容。(笑)
「大老鼠兒童戲劇團」的嬰兒劇場《親親.泡泡.郁郁貢》,在聖誕期間二度重演,從2018年首演至今已經演到第三次。演出地點是澳門文化中心的「.art」,以白布架起的演出空間,以燈光、音樂與不同質感的物料,舖出溫柔與浪漫的世界。中間垂吊著一個透明氣球,上空則掛滿一串串大小不同的反光色紙,地上舖有以藍和白為主的圓形地氈,並圍上LED燈串,也隱隱劃分了每個家庭的座位,大小觀眾則以圍圈方式,席地散坐在演區四周。在演區的一角是現場音樂與燈控的位置,也是控制整個演出節奏的核心地帶。
在接近四十五分鐘的演出中,兩位演員塵雅正與Annette Ng,隨著不同的節奏與流程,轉換成不同角色,努力地以聲音、肢體、表情與寶寶們拉近距離,建立關係,慢慢邀請他們與每件物件建立關係,去碰、去聽、去看。水與水聲、彩色紙、由電筒而來的光源,這些都比較是嬰幼兒平常有機會接觸的物料,看來平平無奇,但加入了創演團隊的想像與創造,就令空間變得生動許多,增加了變化,也令觀眾們置身在一場變魔術般的過程。其中一幕,圍在地氈周遭的LED燈串,在某個時刻變成了一條蜿蜒的河流慢慢流向觀眾,再配以即場水聲與燈光轉換,令人馬上如置身河邊,靜聽水聲。而整體劇場效果,現場音樂絕對應記一功,幾種樂器包括豎琴、拇指琴、笛、小提琴等不同風格的樂器輪番上場,不僅能吸引聽覺十分敏感的寶寶們的注意,也成功不知不覺轉換了場景和氣氛。
嬰幼兒劇場與我們平日入場欣賞劇場的標準自是不一樣,目的都在於讓嬰孩們有新的刺激、接觸,以達到啟發他們、讓他們體驗的目的。嬰幼兒們有時脆弱,但總有些可以比大人走得更前,更勇敢去探索未知。正因為寶寶們的反應大相逕庭,有的謹慎,有的當場嚎啕大哭,卻也有的會全場繞圈團團轉,越危險就越好玩,要陪同的大人把他抱起回到原位⋯⋯作為觀眾,寶寶們才是主角,他們的有機反應也是整個表演最有趣與好玩的地方。觀乎小觀眾們的反應,這場表演自有其一再重演的感染力。但同時也在期待,團隊能否交出另一個能突顯更多想像與創意的嬰幼兒劇場演出?
歲末年初的兒童劇場,尚有「石頭公社」的《Tin Can》,同樣以小孩為對象,也是以體驗為目的,但做法卻完全不同,集合眾多創意,砌成高質的體驗。它甚至不能稱之為演出,而是「互動裝置體驗」。演創團隊將藝術花園的「留白空間」劃分為四部份,空間小小卻超越了物理界限,帶領觀眾走向想像中的廣博太空之中。甫進場的第一部份,即有聲音與燈光結合的裝置,觀眾只需腳踏在投影在地上的光源即會產生聲效;之後,扮演太空人的演員關若斐邀請觀眾步入太空艙,感受其中軟綿綿的內籠與星空,又以影像與聲音創造太空人穿越大氣層回看地球的太空視角;第三部份、也是觀眾停留最久的部份,現場安排了一部膠片投影機,上面放滿了不同顏色、大小與形狀的亞克力透明膠片和液體沙漏,投影效果直接打在前方的白牆上。在偌大的「投影幕」上,觀眾可以不同的道具即時設計自己的星球,並能在白牆上見到效果並與之互動。這裡是童心最重的部份,單靠簡單的器材與道具,卻讓參與和互動氣氛十分歡樂溫馨,不知不覺便打開了內心,一同進入想像之境,與太空人對話。告別之時,離開之前,團隊也悉心地安排了一個小小的過渡空間,以光影與音樂「帶」觀眾返回地球。整個體驗過程大概二十分鐘,但主觀感受上卻令那二十分鐘感覺很短暫。演出以單獨場次進行,每場最多三人,這樣安排帶來的感受與體會便更加個人,也讓觀眾在最私密與安全的距離中,馳騁在想像之中。而這樣的想像空間,並非單以高價科技來堆砌,而是更有「人味」。即做演員自嘲《Tin Can》為「low tech 版 teamlab」,但當天的藝術花園,對我而言比teamlab更magic,更開心。
以兒童演出為2020年收尾,最大的感受是,大小觀眾需要的可能就是這些見微知著的小心思與細節,讓觀眾感覺被照顧、被看重。越接觸小孩,越發現自己早就忘記了如何玩,如何單純享受快樂的時刻。透過劇場巧思的設計,才重拾到單純因為玩耍而來的歡樂。期望2021,有更多劇場演出讓更多人重拾愛玩的心,不忘生活之初衷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