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年度回顧:2022 值得一記的劇場演出/現象(上)
每年一度「評地」評論人年度票選結果出爐,今年共11位本地評論人參與,選出18個演出,2大劇場現象。沒有頒獎儀式,就是這一班評論的選擇,拋磚引玉式的討論起點,於是,你心目的年度之選又是什麼?
參與評論人:鷺兒、沅泱、戴碧筠、何家政、踱迢、Franky、雷芷翠、Lawrence、黃詠思、佇遊、維特
「2022值得一記的劇場演出」結果:
《宜民傢俬店》(4票)
《藍色時分》(4票)
《明年此時》(2票)
獻給Frank的相對靜態版:《石頭外傳》(重演)(2票)
《蘩漪4.48》(2票)
《尋/常》(2票)
《錐心之痛》(2票)
《宜民傢俬店》/ 澳門文化中心(4票)
入選原因
「618疫情後首次在文化中心觀劇,亦是首次感受到觀眾近乎瘋狂的熱情——尖叫、歡呼、狂笑與掌聲——然而,同在觀眾席上的我,卻仿佛沒上發條,完全跟不上反應,能引發高漲回響的演出理應感動/觸動/撼動全場,為何就某些觀眾(如我和席上一些略顯尷尬的觀眾、中場休息後沒有回來的一些人)卻沒有如此動容?不禁產生了自我懷疑,引發了良久的反思。我,一個觀眾,入場觀看一齣音樂劇演到底追求甚麼?到底娛樂、美、藝術是否太容易混為一談?當不同期待的觀眾同在一席,非參與式的劇場中,觀眾情感的流動與創造的氛圍,是否構成作品的一部分?又是否需要管理或在觀演交流之間早有預設?」
「觸動心情的情節、貫穿各式名音樂以此致敬,引起共鳴。」
「看劇太少,印象最深是這齣,再一次教會人要客觀看待自己的作品,作品不夠好就別拿出手⋯」
《藍色時分》/ 足跡(4票)
入選原因
「大美梁建婷!在看演出看得洩氣的一年中的點睛之筆,喜歡燈光、音樂、舞台製作、編導和設計。因為拖太久才看到,在空白的幾個月裡多了很多藍色的期待。」
「很喜歡梁建婷的演出,獨腳戲很有力量,塑造出一個很立體的角色。電影劇本變成獨腳戲這件事好像風格練習,好似幾好玩。」
「以本土電影為創作靈感真的很少有,而且演員與創作團隊表演都很優秀,整體演出是抽象的、小眾的,但那就是自身特色。」
《明年此時》/曉角話劇研進社 (2票)
入選原因
「演技出色、引起共鳴的劇情」
「大美梁建婷x2!就算平時不看戲的朋友也要誇的表演,細節用心,表演上大膽,節奏活潑。令人想起去年此時,想像明年此刻。」
獻給Frank的相對靜態版:《石頭外傳》(重演)/石頭公社(2票)
入選原因
「雖然是讀劇,但已經是個很完整的演出。簡單地把個人經歷與石頭公社的歷史放在一起已經很好看。其實石頭《末日備忘》我都幾鍾意,同樣像做presentation的形式,三位演員用不同方式表達我們的語言被「肢解」的狀態。石頭的『講歷史』方式我是喜歡的。」
「值得一記的原因,不僅是以作品懷念Frank,更是作品以石頭公社的活動軌跡,展陳出Frank一代藝術家在大時代下的步調,而且結合目前服務於石頭公社的演員成長史,讓在座的『我』有切入觀照台上的『我』、時代與Frank等石頭初代成員態度作風的點,容易找到適切的角度(無論無何年齡及參與藝術資歷)更立體地感受大環境與個人的關係,個人有何力量,並在相對靜態的舞台及遠距離的投影之間,安放個體自身在觀賞當下的思緒,也可能包括作為『人』的提醒。」
《蘩漪4.48》/足跡(2票)
入選原因
「掀起一陣『我唔明呀⋯』討論熱」
「作品呈現出一種不熟悉的敍事風格,打開了廣闊的閱讀方式,角色此起彼落的綿延,創造出一種如歌的時間感,而文字的畫味與音感亦相當突出,予人耳目一新及思考觀眾身份、接收作品可能性的啟發。唯一不太滿足的,是舞台(空間)的設計,質感上好像過於簡化,硬線條的高低起伏,在演出過程中局限了表演者的流動和身體,期待再有機會上演時,舞台設計的進化。」
《尋/常》/卓劇場藝術會 (2票)
入選原因
「演技精湛,題材具探索性,從人性的黑暗面觀照光明面,具深刻的人文關懷。」
「這個劇本焦點集中在演員身上,對演員要求很高,而黃柏豪表演極其完美,可惜對手何錦輝及女角梁家茵有所不足。」
《錐心之痛》/ 夢劇社、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 (2票)
入選原因
「藝術處理有心思的編作劇場」
「紀錄劇場的新型態」
以下劇目均為1票,入選原因如下
孟京輝導演獨角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澳門文化中心
「演員很好,演出老土。好過冇。兩個多小時的獨腳戲,演員在聲音上的處理有其獨特之處,又演、又講、又唱,如果不要那些令人難受的舞台效果和形體設計,單單演員在說唱這個故事,就是很好的演出。可以說,澳門暫時沒有演員達到這個水平。」
第二十一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穗內有萃:《又看.祐漢》/ 怪老樹劇團
「2022不遠行的探險,今年走進社區的活動很多,回想起來《又看》是用的資源最多、角度最有趣的一個。儘管還有很多不足,但這是讓我確信『澳門會有』的演出。」
《末日備忘》/ 石頭公社
「雖然是讀劇,但已經是個很完整的演出。簡單地把個人經歷與石頭公社的歷史放在一起已經很好看。其實石頭《末日備忘》我都幾鍾意,同樣像做presentation的形式,三位演員用不同方式表達我們的語言被『肢解』的狀態。石頭的『講歷史』方式我是喜歡的。」
《心洞》/ 戲劇農莊
「角色感情描寫細膩,描述人物如何治癒傷痛和釋懷;舞台設計華麗,演員表現出彩。」
「第三十屆校際戲劇比賽」/ 教育暨青年發展局
「中學組不管在取材和劇場美學的實驗上,都比現時澳門的劇團更進取,而在表演技巧上也不乏令人驚喜之作。」
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九聲》/ 小城實驗劇團
「香港、台北、上海或北京的城市人孤獨感或疏離生活都已經有人去創作,但澳門的就很少,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另外,整體的行銷和發展進路有種商業劇場的氣質,這是澳門商業劇場操作的一次嘗試,我認為成功與否不重要,嘗試一下也無妨。」
《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 石頭公社
「結合zoom的演出」
《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 曉角話劇研進社
「大開眼界的設定,欣賞音樂、形態高難度配合,特別深刻.」
《北緯22度咖啡店》/ 兄弟班藝術會
「娛樂性強的劇場演出」
《味變》/ 石頭公社
「娛樂性強的劇場演出」
《一個人的房間》/ 澳門文學節
「今年睇得唔係好多,除了以上暫時未諗到特別喜歡的演出,但係有一個作品係睇到七孔流血嘅,就是文學節的『詩歌音樂舞蹈表演』,因近期才看過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光看名字可見好似連主辦方都不知道要怎定義這個演出,就係炒埋一碟,但佢令我明白,原來要夾硬表演真係死得好慘。果然是有對比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