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喜劇《西哈諾》
《西哈諾》( Cyrano de Bergerac)是十九世紀法國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Edmond Rostand)的代表作。夢劇社的「當代劇場美學探索及實踐計劃」的演出項目,邀請法國著名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擔任 此劇導演。故事講述法國貴族西哈諾既是詩人、亦是劍客,為人機智勇敢,但因其大鼻子的外貌特徵,不敢向表妹羅克珊表達愛意,並暗中幫助擁有俊朗的外貌卻毫無情趣的卡斯安男爵追求他所愛的表妹羅克珊,在經歷一番波折後,西哈諾終於在臨終前得到了她的愛。
從開場前到第一幕,在舞台空間運用、演員走位上,令筆者有置身於故事情景中的感覺。進場時,看見舞台上的燈帶落下,舞台上像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室內空間,兩名演員正在比劍,有演員扮演賣小吃的女販(譚可怡飾)向觀眾作兜售小吃及飲品的互動,可見進場時演員已在營造氣氛。第一幕開始,講述眾人於勃根地劇院等待《La C lorise》劇目開演,有劇中人物在觀眾席樓梯方向走上舞台,說著台詞與觀眾擦身而過,當劇作開演時黑色佈景落下白紗幕,各演員同時背向觀眾坐在椅子上,一同望向紗幕的方向欣賞表演,這些台位的安排令人感覺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之中。同時,扮演蒙弗勒里的演員(莫家豪飾)在白紗幕後演出,配合燈光下呈現一種觀看投影片的效果。
除了台上的空間外,亦利用了劇院耳光燈室的空間。第一幕主角西哈諾(大鳥飾)出場,先有人聲在右方耳光燈室傳出,未見人先聞聲,由於此劇直至演出前,一直未有透露由誰出演此角,此種出場方式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使眾人期待主角出場。另外,此劇作亦用了很多「同時性」的場景呈現,如當後台工作人員一邊搬運道具時,人物已緩緩進入舞台演出,但兩者間都以自然且緩慢的節奏各自進行,這種節奏使觀眾不會覺得突兀及減輕了表演上的不關聯性。又如第三幕中,羅克珊(龔嘉敏飾)與卡斯安(楊彬飾)在左方耳光燈室(作陽台窗戶)接吻時,西哈諾繼續於舞台右邊黑暗的角落作悲傷的獨白,視覺上帶來衝擊,但與此同時,聽覺又帶來失落的情緒。同一幕羅克珊與卡斯安希望趕及在德.傑許伯爵(李頊珩飾)到來前成婚,此場景利用白紗幕在舞台上營造嘉布遣會教堂內外的環境,西哈諾協助他們扮演「月球來的人」來拖延德.傑許伯爵進入教堂,白紗幕後同時呈現羅克珊與卡斯安進行婚禮的情景。
舞台基本上沒有場景佈置,場邊的電線、梯架等,未有刻意作一定程度的遮掩,呈現出裸台感。五幕演出均由扮演賣小吃的女販在每幕開展前作獨白,以交代當時的故事背景,場景主要利用燈光及道具營造環境空間。尤其於第五幕,後台設置一盞大光燈射向舞台,以分隔出軍營內與外面戰場火光熊熊的場景。
在道具的使用上,與簡約的舞台形成鮮明的對比,如第二幕講述西哈諾及羅克珊約在哈根諾(歐陽月珊)的烤肉面包店會面,一排像真度高的西班牙火腿和烤雞從上緩緩落下掛在吊環上,在射燈的映照下,像一盞盞排列整齊的吊燈 ,營造出美學的氛圍。第四幕羅克珊和哈根諾乘馬車到戰場為士兵們送上食物充飢時都使用了真正的食物,各人物角色即時邊演邊吃來反映當下的真實。
對於塑造人物方面,除了主角演出了對愛情的浪漫想像、自卑、無私和付出外,劇本亦善於運用其他人物的對白來立體刻畫主角西哈諾的性格和形象。如第一幕眾人討論西哈諾會否前來劇院的對白中,描述他集詩人、劍客、物理學家、音樂家的多重身份。當西哈諾被人恥笑其大鼻子的時候,他自嘲式及充滿詩意的反擊回應,反映他為機智及有才華的人。勒布雷(梁展鴻飾)的對白中,亦形容西哈諾為人不畏強權,周圍樹敵揭假、獨來獨往、思想行為不受拘束。在第五幕修女們的對白中,又可見他是一個幽默可親、心地善良的人。而主角在化妝上亦刻意地裝上了大鼻子,加強了對主流審美標準的衝突。此劇之所以成為不朽的經典劇作,會否是因為這個像來自烏托邦的人物是對從古到今現實社會的永恆諷刺?
此劇為英雄的悲喜劇,綜觀全劇演出都較為輕鬆惹笑,沒有沉重的感覺。人物演出有詼諧、滑稽的一面。如保姆(劉雅雯飾)向德.傑許伯爵背後使用現代的粗口手勢(舉中指)以表示對他的厭惡、西哈諾脫衣露出大肚腩扮演「月球來的人」和親吻德.華威爾子爵(Ambrosio飾)以戲弄他,最後男演員反串扮演修女(何錦輝、黎乃鏗飾)的娘娘腔演繹都演出生鬼。但可能台詞為法文詩體的翻譯,譯為粵語也要保持其詩意及韻律感,有別於日常生活用語,演員有出現口條不順及聲線不足(走音)的情況。另外,此劇的男性角色多為劍術高強的加斯科涅人貴族士兵,有劍擊的場面,但動作上有點到即止的感覺,如能加強動作的編排及配上音效相信會呈現出更好的格鬥效果,以加強演繹角色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