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漂流只為澳門製作?熱血看戲的夏天
作為今年在「評地」的最後一篇澳門劇評,外地看戲是我無意之間碰上的主題。恰好在七月回到深圳,偶然在社媒首頁刷到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醜小蛋》;隨後,在八月的行程中加塞一場戲劇農莊的《Choice》,連上下一個週末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在香港紀錄劇場節重演的《離下班還早—車衣記》,我以一種此生不再有的心情看完這三齣戲。
然後決定要放低所有澳門劇場,走出去看世界。這是後話。
受疫情或是交流活動限制的緣故,這次列入討論的三個演出分別於深圳(《醜小蛋》)、廣州(《Choice》)以及香港(《離下班還早—車衣記》)上演,從地域上來說還未能突破澳車北上的最遠距離——從這個角度來說,外地其實是個偽概念,同在粵語文化區內甚至不需要做太多改編,本地觀眾都能聽得明。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演的《醜小蛋》,滾動傀儡不僅為演出做了簡體字幕,在演出結束後還有專門一份slides介紹這個來自路環的劇團。
去外地看,主要是為了看表演之外的內容,因此「澳門製作」將放到下一個部分來講。就像所有被圈養在澳門的本地觀眾那樣,我過去三年幾乎沒有在外地看戲的經驗,因為各種取消/旅行限制/票價等外部因素,似乎也不需要費盡心思去外地做觀眾⋯⋯而既然劇團可以往外走了,那我也要走出去看,看場地、觀眾和劇場生態。
場地
同一個週末,在深圳的東西兩端分別上演了來自澳門的兩個演出,分別是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的《二月廿九》和滾動傀儡劇場的《醜小蛋》,因為距離緣故我最終僅前往了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黑盒劇場,未能有時間(和勇氣)將兩齣戲一網打盡。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的演出上至芭蕾舞、音樂劇,下至親子劇、木偶戲,提供歌劇廳和多功能廳兩種不同的表演空間,擺在澳門可以對標文化中心;而位於學校內的黑盒劇場則較少提供公開演出,公眾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UAC」的公開信息包括市內劇場演出的購票優惠、藝術推薦以及招聘信息。CUHKSZ所在的龍崗區的確有「龍崗文化中心」,但官方設施中不包括黑盒劇場。
《Choice》在廣州的竹絲崗小劇場上演,這個不起眼的劇院座落在居民區之中,附近是全省知名的學校和醫院。根據楊小亂「@劇場摩天輪」 的介紹,這個場地建成已經超過十年,這次首屆廣東黑匣子戲劇週是首次公開對外售票的演出。這個位置和惠民票價決定了進場的觀眾不一定是那些fancy的、忠實熱愛劇場活動的青年,有可能是附近居民、有可能是為了劇場設施而來的特殊觀眾。相比起來,牛池灣文娛中心雖然在一個很親民的位置,但感覺得到進場觀眾多少都是「劇場人」,或許是受紀錄劇場的特質吸引,還是《車衣記》中講述的澳門故事令香港觀眾好奇⋯⋯牛池灣文娛中心的劇場約有340個座位,文娛廳則有120個座位,是小劇場友好的空間。
價格
從免費的《醜小蛋》到80元再到180港幣(學生價,謝了),這三個演出都在一個十分友好的價位區間之中——這是小劇場的優勢。若是上升到大製作、大場地,則恐怕高攀不起。眼看著疫情結束後的這一年澳門本地演出票價步步高升,我想,同一齣戲在鄰近的兩個地方(澳門/澳門之外)能有少許差價,這也可能成為吸引當地觀眾的一個因素,起碼對我來說,折扣票買起來比較有熱情。像前兩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澳門演出時最貴不超過300元,但在廣州卻要580元⋯⋯頗有一種「看到賺到」的感覺。
而折扣票也分幾種,如濱海藝術中心的常規50元公益票僅限於65歲以上老人、12-26歲學生、軍人、醫護及殘疾人;黑匣子話劇週惠民票通通80元;其他的本地演出有的和澳門一樣,分早鳥/學生/普通票,還有一些則是有「組織」的折扣,如廣東藝術劇院會員不同等級可有9.8折至8折的購票優惠。
我想有這麼多規則、機制和差價的主要原因是廣東沒有文化發展基金撐腰。完全靠市場的選擇。
觀眾
是什麼人會來看澳門劇場?儘管未能和在場的任何一個觀眾交流,但我在售賣《Choice》的大麥網看到了一些觀眾評價,在劇院外的宣傳牆上也有觀眾留下的便簽紙。
這種線上/線下的評價可以看作是觀眾內部的互動,而不是由劇團引用/發布的評價。當我在想要不要去看《Choice》時,發現在「評地」或是Facebook裡都很難找到如其他演出那樣多元的評價或是劇評(一個沒有人評的戲意味著什麼?),只能通過劇團介紹中的觀眾好評猜測這是一齣如何的戲。匿名平台的作用亦是如此,要區分「圈內人」與「圈外人」的意見。
但《Choice》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在於台上的演出,而是台下的觀眾。當演員問到「有沒有什麼應承了但是未能實現的事?」旁邊一個女生講到自己三個月前答應家裡人要考大學但是沒有考上;後來問到「有沒有從事超過十年的職業」,又有一個學生講到自己是保送生,當學生的日子很快樂。若只是從身邊人聽來這些故事,則會覺得稀鬆平常;放在劇場裡有種衝突感,卻又因為劇場空間中包容友好的特質令觀眾願意講多一點、放開一點。
恰好我看的場次有手語翻譯,據前台工作人員表示話劇週裡只有這個演出有通達服務,因此吸引了不少聾啞人士觀看。從一開始就讓觀眾投票選出「想看誰的故事」,有一位拿著選票但不知道投哪個好的阿姨在台上和手語翻譯交流了半天,最後棄權回到座位上。在第二個表演者邀請觀眾分享和職業、服裝設計的故事時,有兩位觀眾用手語講出了自己的故事:一位是老師,在聾人學校工作超過十年;另一位是車衣女工。他們都坐在一起,如果有什麼沒明白的坐在周圍的其他觀眾會幫忙解釋,就算燈滅了,感覺他們對話還在無聲中繼續。
澳門製作
走出澳門,講澳門的故事。看劇場演出時如果其他成分不易明,那主題和故事便是最容易接近的元素。《Choice》講的故事在內地觀眾看來有些「老舊」,但這些話題歷久彌新;《醜小蛋》講身分認同和成長歷程,現場也有低齡觀眾,但如表演中提到「澳門人/土生葡人」的矛盾——當然,澳門的特色澳門之外很難有迴響,可以理解。這裡面其實只有《車衣記》是真正在講澳門的故事:紡織業和當中的女人,而女人又聯繫到家庭、職業生涯、社會事件、未來⋯⋯在香港演,當她們講到「紡織業在澳門如何」,再附上一張香港地鐵線路圖說明「紡織業在香港如何」,這是快速把陌生故事和當地觀眾拉近距離的又一種方式;而講到車衣女工聽電台,八十年代末的槍聲——這是我們共同的創傷,就算換一個地方演,大家都明白。
我不想展開太多情節的細節。講到「澳門製作」,我向來偏愛看後台的人:導演、編劇、燈光、舞台設計、音效和音樂⋯⋯但神奇的是這一篇中提到的三個劇團我都鮮少關注:上一次看滾動傀儡的演出還是2021年戲偶館剛開業時,風盒子劇場之外的活動參與了不少,戲劇農莊一次都沒看過,怕悶。
若是非要從記憶中排序的話,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個要素是燈光Sam(梁順裕),音樂阿水(洪逸宇),論壇劇場。《車衣記》的舞台縱深發揮空間不多,於是舞台旁邊掛了白色長布,投影會透過兩邊的布形成柔軟的光影;在演員表演的過程中,側光和面光用得很巧妙,在凸顯和隱藏人物之間和表演內容達成了完美的平衡。演出結束後翻看為數不多的幾張劇照時,依舊能夠想起舞台上的設計。《醜小蛋》的現場音樂是阿水,想起來前兩年聽他的現場時,我總會想澳門音樂何時可以走出去。這次阿水以劇場音樂出現在別的城市,感覺還無法令人記得「什麼是澳門的獨立音樂」,畢竟劇場最好記住的還是故事。
《Choice》的賣點是一人一故事劇場+論壇劇場,但是在playback theatre的部分我認為做得不如「零距離合作社」,參與演員從台詞、動作都還有打磨的空間。論壇劇場則給了在場觀眾參與的機會,也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觀眾的故事。第一位演員藍光的故事是關於他和婆婆,面對一個無法出院的老人你能為她做些什麼?有觀眾說騙她我們可以出去、有觀眾說要跟她講道理,又或者是盡可能陪伴她。看的過程中就想起《喺度簽個名》(卓劇場)中討論的臨終照護,可故事結尾藍光講到其實他什麼都沒做,真實總是比情節設計要殘忍,拿到舞台上再演一遍更殘忍。
儘管因為時間原因未能看完《Choice》全場,但看演出看個氛圍已經足夠。如果只是將進劇場作為週末消遣,應該要有多高的期待才能踏入劇場呢?如果只是因為惠民票和看一齣電影相差無幾,那劇場不就是和電影一樣的藝文活動之選了?
在這之後有太多可以細想的問題,比如上大灣區是否意味著要融入當地的生態還是可以做澳門特色?比如講澳門故事要講幾分才能吸引人?但我選擇不想,繼續看戲就好。
演出:醜小蛋
場次:2023年7月8日 15:00
演出/製作單位︰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演出:Choice
場次:2023年8月12日 20:00
演出/製作單位︰戲劇農莊
地點:廣州竹絲崗小劇場
演出:離下班還早—車衣記
場次:2023年8月18日 20:00
演出/製作單位: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地點:香港牛池灣文娛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