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大海與竹棚間的《舞.渡.海》
《舞.渡.海》是今屆藝術節唯一的本地舞蹈作品,是三位分別在粵港澳三地生活的舞蹈家以「望海」為靈感,擷取嶺南傳統戲曲文化元素,配合竹棚裝置,創作而成的當代舞蹈劇場。
演出分為三個段落。首段落有三名身穿黑衣的舞者在一段藍色綢布上作舞,同時配以兩首與海相關的英文詩歌。演出後團隊亦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了詩歌的資料,第一篇是獨白—Blue,第二篇是歌曲—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這兩首英文詩歌都不是為普通觀眾熟知的,在藝術節的一些其他演出都設有通達字幕,不知為何這個演出不設字幕,而是在事後才發佈,在看到這些文字資料後才能聯想起當時舞蹈編排的內容和含意。
去到第二段落,換成四個穿著鮮艷顏色衣服的舞者出場。她們在呈現肢體的同時,不停說出一些粵語與普通話詞彙差異對比,腔調似戲曲聲腔,隨後並播放了一段有關客家人來澳後調適語言和生活的訪問。但整體節奏太拖沓,詞語對比用很長的篇幅去敘述,相似的內容不停重覆,變成無意義的堆砌,略為累贅。在這個片段的燈光令場景彷彿變到四名舞者似在夜店跳舞,編排的動作感覺是想表達一種不相融的姿態,但舞者的呈現更像是嬉戲,整體感覺很不協調和突兀,或許這是編舞想觀眾感受到的「對比」 吧。這個部分用大篇幅去說內地與澳門生活或語言差異,與首段使用英文詩歌並沒有任何串連,硬生生地將觀眾從詩意中扯回現實但不明所以的狀況。
最後一部份,舞者在竹棚裝置中交錯起舞,中間夾雜著城市的車聲,好像是在講城市發展或填海。並在最後播放了一首歌,「望著海一片⋯⋯我懷念,懷念往年,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為整體演出打個完場。相對前兩段來說,這段編舞主題較明確,但是佔篇幅最少的。舞者肢體穩定性和力量不足,最後唯一的一段齊舞亦是參差不齊,似乎團隊需要更多訓練。
參看演出團隊先前在澳門日報的訪問,原來演出原定在路環譚公廟的大戲棚演出,由於疫情關係戲棚拆卸,便改於海事工房搭建竹棚上演。翻看由一開始的官方海報宣傳,到中期傳統媒體宣傳,創作團隊都很強調與竹棚共舞的概念。但其實整個演出竹棚似乎只是一個背景或用作觀眾座席,只有最後一部份有使用到竹棚起舞。演出呈現雖與宣傳不符,但確實也只有竹上起舞這個賣點可以吸引觀眾購票了。
在整體呈現上,三段編舞並無串連,但也沒有讓觀眾知悉可能是要獨立觀看每個作品,筆者見大部份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的思緒不能集中或不知如何集中。另外,演出期望值與現實觀感亦有很大落差,無論是「望海」的主題或竹棚的「賣點」都未有發揮到最好的作用,實屬可惜。
近年來在澳門上演了不少關於海的舞蹈作品,海的流動似乎都跟不上舞蹈作品生產的數量,但是是消費還是情懷,留待觀眾自行判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