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下:觀《當鴨子遇見死神》
死亡是所有生物都無可避免的過程,也是人類的終極課題。我們在生命中,總要面對身邊的人的死亡,以及迎接自身生命的終結。但是,可能受到諸如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或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的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總是忌諱談論死亡,認為那是不吉利的;況且成人往往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而盡量避免談論此事。改篇自德國作家沃夫.艾卜赫(Wolf Erlbruch)同名繪本的《當鴨子遇見死神》生命教育劇場,則嘗試打破忌諱,引導一眾大人小朋友一起見證一隻鴨子如何面對死亡。原著文字和圖片都十分精簡,但透過「大老鼠兒童戲劇團」以舞台劇形式表達,把繪本的內容生動地呈現出來。
故事講述某天當一隻鴨子在池塘遊玩時,突然遇見了死神,她起初感到害怕,不斷迴避死神,但後來發現原來他並不可怕,還和他成為朋友。之後死神陪著鴨子一起去池塘覓食、爬樹,並陪著她走到生命的最後階段。
當死神剛出現時,他說他從鴨子一出生時就在她的身邊,「以防萬一」。其實「生」和「死」是一直緊緊相隨的,死亡是生存的一部份,而我們不去想死亡這件事,並不代表它就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另一方面,在演出中的死神,就如繪本中所描繪那樣,不是以可怕的形象示人,相反,他就如常人一樣,會聊天,會玩樂,甚至當鴨子帶他到池塘遊玩時,還會感到凍。這樣可親的形象不但不會讓小朋友敬而遠之,反而會對他所說的話感到興趣。而死亡其實就如死神一樣,都是我們可以經常談論而不必感到害怕的。
死亡最可怕的,可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現世的不舍。鴨子問死神,他們死後做好事的會否變成天使,做壞事的會否在煉獄被火烤,但死神一直閃爍其詞,原著似乎把這個宗教性問題留給讀者或觀眾自行判斷。當鴨子問,若她死後池塘會怎樣,死神答當她死後,池塘也會跟著消失不見。我們對人生有所留戀,是因為對一些人或事物感到不捨,但人的死亡是孤獨的,不能帶走世界任何東西。面對死亡時,過去一生所發生的事都成為過去,我們是否能放下執著,面對死亡的未知呢?
舊法院黑盒劇場雖然不大,但在這個場地做偶劇卻不是容易的事。徐靈芝和梁智聰兩名創作演員身兼表演者和偶師兩職,除了操偶之外,也身穿角色的戲服,代入角色。演出開始時,徐以執頭和手指偶方式操鴨子偶,在桌上的池塘小佈景走動;隨後穿梭於舞台稍後面的佈景板,營造在池中游水的情景。梁操控死神偶時而在台右的佈景板出現,時而又在台左那塊現身,兩人利用佈景板和後台的暗位,在觀眾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轉換位置,造出類似魔術的特別效果,增加了演出的趣味和可觀性。
操偶師和角色互相交替,使得戲偶更富有生命感的同時,也使演出空間更為開闊。在兩名角色一起擁抱、睡覺時,徐和梁互換戲偶,演員和戲偶對話、交流,就像和偶成為了親密朋友,此外,演員還不時打破「第四面牆」,以戲偶和觀眾互動,增加了小朋友對演出的投入感。值得留意的是徐生動地演活了鴨子活潑和害怕的性格,帶動整個演出的能量和氣氛,幾乎整場抓住觀眾注意力而沒有冷場。
此外,演出也加入了歌曲和光影元素,黃以禮為演出寫了一首主題曲,歌曲是兒歌的變變奏,頗為琅琅上口,但歌詞的協音卻有點拗口。兩名演員的唱功也有待加強,雖然歌曲只在演出唱了兩、三次,但甩拍和走音的情況時有發生。梁順裕在燈光設計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以光影形式在舞台後的白幕投影出兩角色及森林的景象;又在鴨子升天時,以幻彩的燈光效果營造宇宙無垠之感。
整體來說,《當》是澳門少有的、對嚴肅議題進行探索的兒童生命劇場,演出的戲偶操作、角色表演以至舞台設計都有不俗的成果,期望創作團隊能為澳門觀眾帶來更多此類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