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小記
持續一周的「劇搏」共六個演出,分別在個場地上演,以㧢綁節目門票的形容該觀眾每晚連續看二至三場演出,從演出的頻率來看認真是以劇場搏劇場的。六個演出為《黑白人生》(陸正/深圳)、《城巿鏡像》(杜國康/澳門)、《P的鏡子》、(彭韞/澳門)、《置身》(丸仔/香港)、《今天過得好》(河秀敏/首爾)以及林春園《變・辯》。
六個演出不盡相同,其一部分應該是體驗大於演出本身,《P的鏡子》、《置身》及《變・辯》即如此。而《黑白人生》、《城巿鏡像》及《今天過得好》則戲劇味較重。有較深印象的演出為《黑白人生》、《今天過得好》以及《城巿鏡像》。第一個觀看的演出是《黑白人生》,演區設置呈現出電影感,現場唸對白/詩歌配以演員的形體演出,不知是否語言(演出以普通話進行)的問題,起初以為自己可以聽到明白/投入,結果是未然;不知導演是否在意觀眾是否聽得清楚那些台詞,整個演出下來不間斷的語言讓聽者顯得有點疲憊,而演員肢體動作較生硬、裝容亦未十分突出,實在是降低欣賞時的集中力,表演過程裝置顯得比較像佈景,整個演出下來學生實驗味濃。同樣為非相同語境的情況,相較之下,《今天過得好》無論在裝置及演都讓人驚艷:在裝置部分,演出中間一堆大小不一的木頭,以方形整齊排列,到演出結束時變為圓形,有星移之感,像是跟童話書有關的;演出部分,雖然場中有三位演員,但基本上是河秀敏的獨腳戲,作為演出中的主人公,講述自己的故事,雖然是韓文演出,亦沒有字幕,但因為節奏鮮明,加上河秀敏的高超技藝,就個人而言頗能投入其中。而在各個演出中,裝置佈置最精緻的可謂為《城巿鏡像》,而且觀眾在演區內的可移動範圍及時間亦切合欣賞裝置這一項目,裝置的設置與揉合到演出之中,演員與場景產生互動。然而在表演內容方面,想要表達的內容似乎未夠集中,顯得有點繁鎖。《今天過得好》及《城巿鏡像》兩個演出均利用了曉角劇社的大窗戶,透視城巿的落寞之感,把劇場空間開闊了。此外,因為劇場本身環境構造,如像《變・辯》這類展演,基於安全及空氣質量的因素,會於現場點香之類的話,於演出宣傳刊物標注為佳,因為產生不同的過敏反應,演出的時間控制亦應注意,當表演者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介紹過度冗長,演出就很容易變成佈道會。
在民辦的戲劇的系列演出中,「劇搏」的宣傳推廣方面亦看到想推向更多大眾群體的企圖。也許是一直以來的主辦單位驚覺在辦節過程中,亦無足夠的人力、時間去做宣傳工作,或是宣傳推廣著實也不是策劃人、藝術家們的強項,所以今年有伙拍藝術行政的團體一同工作,至少抽空辦了新聞發佈會,一則可以增加該節於媒體的曝光,二則可以透過媒體的報導,提高不同媒體本身以及大眾對該節/劇場活動的認知,這在日常的民辦劇場活動中是較少見到的,亦是在有限的預算之中,除了發新聞稿、接受專訪以及在臉書宣傳外,一個低成本又不錯的宣傳通路。
「劇搏」進入第三年,前兩年剛好接觸不多,先不論演出的內容,但回顧這三年的劇目/表演內容來看,可以見到策劃人員的用心,首先是每一年都試圖找尋不同主題、不同方向的表示單位,不論是本地或外來的,為觀眾帶來比較豐富的演出;而在今年第三屆中,以裝置與劇場的結合作為主題,並辦為一個「節」,單一的演出當然是有的,但作為在節內的一系列演出,對票房構成的風險也不低,或者這也是一晚安排兩至三個演出一同觀看的原因。三年的「劇搏」也許仍在摸索方向,畢竟三年時間尚短,期待主辦單位往後為觀眾引進更多不同的演出項目。
最後,演出後的小食亭如果處理得更為用心的話,除了能為觀眾提供小食外,說不定能為整個節帶來額外的收入呢。
評論劇目:《黑白人生》、《城市鏡像》、《P的鏡子》
觀賞場次︰2015年3月25日 7:30pm
演出場地:自家劇場、曉角實驗室、戲劇農莊
評論劇目:《置身》、《今天過得好》、《變.辯》
觀賞場次︰2015年3月27日 7:30pm
演出場地:曉角實驗室、自家劇場、葡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