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論
打開/隱藏所有文章
- 2024年08月
- 15日 99% 的澳門人都不知道的澳門人
- 10日 評地有聲 VOL 022:為澳門菜而來的劇場觀眾
- 06日 《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澳門人」新形態下的「多聲部」創作
- 05日 《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想像中的特種兵,繼續攻略我是誰
- 2024年07月
- 31日 評論的邊界 —— 2024 澳門劇場研討會記錄
- 31日 交流與實踐 —— 另眼看澳門劇場評論
- 31日 創新的亂舞 —— 談《槐蔭記》、環境舞蹈劇場《她說》及環境劇場《夢迴.益隆》
- 30日 虛實內外之多元探索 —— 評《Dansations 舞聲舞息 V》的階段性創作
- 30日 二十年後,新一代「咖哩骨」要說甚麼?
- 19日 維也納城裡城外的藝術節:在資本主義的語境裡討論一切
- 2024年06月
- 2024年05月
- 2024年04月
- 21日 角色多重扮演、不確定空間、直面時代 —— 澳門劇評人的新寫作
- 21日 來 SWOT 一下香港演藝評論現況
- 21日 保護傳統、關注前沿 —— 《廣東藝術》及廣東地區劇評現況
- 08日 虛實編織的點線面
- 05日 纜繩與「他們」—— 評《暴風雨》
- 05日 變出看不清的投射,《暴風雨》的魔法還有效嗎?
- 04日 最和諧也是和諧之罪
- 01日 剝去語言的劇場和城市空間 —— 看 2024 布達佩斯劇院之夜(Budapesti Színházak Éjszakája)
- 01日 當我說這個演出其實想討論什麼? 劇評人回顧2023澳門劇場(四之四)—— 如何說澳門故事?
- 2024年03月
- 29日 評地有聲 VOL 020:評論的廣度與現代的不適應
- 29日 戲中之戲,外中之外:《暴風雨》中的荒謬和對自由的反思
- 28日 在今天語境下的《不道德的審判》
- 28日 評地有聲 VOL 019:跳躍於不同媒介與空間
- 25日 詩句的迷宮 ── 《暴風雨》的文本演繹
- 25日 誰是受害者?誰是加害者? —— 談《不道德的審判》
- 21日 在場的缺席者與缺席的在場人 ── 四年一次的《二月廿九》
- 21日 當我說這個演出其實想討論什麼? 劇評人回顧2023澳門劇場(四之三)── 《西哈諾》、《雅克和他的主人》︰翻譯劇,當代不當代?
- 20日 當我說這個演出其實想討論什麼? 劇評人回顧2023澳門劇場(四之二)── 《國民家庭》、《天上人渣》哪個更好笑?
- 19日 當我說這個演出其實想討論什麼? 劇評人回顧2023澳門劇場(四之一)──張健怡作為一種現象
- 14日 《不道德的審判》:引發深思的曖昧不明
- 14日 無人知曉的個人悲歌、真相及那場《不道德的審判》
- 14日 《這不是個大使館》:劇場裡的文化外宣,講台灣故事給誰聽?
- 01日 《裁決》的意義不只是當下的決定
- 2024年02月
- 17日 與密友閒談的「土地戲法」
- 07日 在澳門,城市與藝穗還需要對方嗎?
- 2024年01月
- 25日 記《萬大事有 UFO》的「水土不服」感
- 06日 那只是一個數字的部分
- 04日 《那只是我一個人的故事》——我們應如何感受「戰爭」
- 02日 《隨身誌 After Life》的前行與回望
- 2023年12月
- 30日 哪裡是根
- 30日 從南方到北方,從物品到貨幣《雷曼三部曲》
- 30日 里昂舞蹈雙年展新藝術總監 Tiago Guedes,開啟全新時代
- 26日 精心計算的《捉迷藏》
- 26日 《 Beyond TiMe 流轉之間》:時空流轉與生命輪迴
- 26日 評足跡 Step Out 城市漫遊劇場《隨身誌 After Life 》
- 21日 《Beyond TiMe 流轉之間》的時、空、念
- 21日 評地有聲 VOL 018:宣傳有圖有片,現場睇差幾遠?
- 16日 觀看與被看,有關作品《境.遇》和《Lighting Up Your Family Stories》
- 09日 白布流轉眾生——觀《Beyond TiMe 流轉之間》有感
- 03日 評地有聲 VOL 017:樹洞裡圍爐—後疫情的「破事兒」創作計劃
- 02日 《Grounded》:嚮往藍色,卻墜入灰色
- 2023年11月
- 26日 未完待續的告別
- 14日 沿昨天的輪廓看今天的溫熱——《Midnight Oil》午夜彌留之際
- 14日 石頭的接話——回應《(我安靜得像一塊石頭),「從那裏走到這裏」。》
- 14日 趕上《少數民族》
- 13日 倒數與前進的焦慮與鄉愁
- 13日 舊的框架與新的敘事——談《我想行開吓⋯⋯》
- 2023年10月
- 30日 衝出澳門,最後回到澳門
- 29日 既同在,又孤獨
- 28日 The Dress Looks Nice on You—再看《海王星》
- 27日 虛實渾然一體的《海王星》
- 26日 災難的選段
- 16日 評《天上人渣》
- 2023年09月
- 25日 服裝作為劇場語言的一部分:在布魯塞爾看het Theater Festival
- 16日 大灣區漂流只為澳門製作?熱血看戲的夏天
- 04日 當傳統粵劇遇上現代舞台:談《天鴿.情》的藝術與技術
- 04日 評地有聲 VOL 016:從學生到全職,劇場於我是什麼?
- 2023年08月
- 2023年07月
- 23日 新港澳三地聲音漫步體驗:進入聽見、看見、想像的空間
- 18日 克制的復仇之詩:《厄勒克特拉》及其間離效果
- 02日 遊者重聚
- 02日 在城市與劇場之間旅行《一瞥矇矓:鄭冬的劇場攝影》
- 02日 停止製作,開始保存:保存表演的政治
- 2023年06月
- 26日 評地有聲 VOL 015:捕捉三十年劇場旅程—跟鄭冬談劇場攝影
- 19日 台上兩小時,台下三年路——談《海王星》*
- 13日 再一次從小紅書再看澳門藝術節
- 04日 帝國的界限:《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中的視點轉換
- 2023年05月
- 25日 如果劇場本身已是虛擬實景 ——評虛擬實境劇場《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
- 12日 《春之祭》是一場甚麼樣的祭祀
- 09日 只需靜靜的觀看—葡萄牙當代舞團《凝動時空》
- 08日 《天鴿.情》:一場戲曲實驗的未了情
- 05日 《天鴿.情》:現代粵劇的困局
- 03日 詩意地棲居:《海鷗來過的房間》壓抑的隱喻 (下)
- 01日 詩意地棲居:《海鷗來過的房間》壓抑的隱喻 (上)
- 2023年04月
- 20日 疫後城市
- 20日 評論與ChatGPT
- 20日 當代表演的邊緣性與展覽化:由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上的二高表演《南方舞館》說起
- 17日 評地有聲 VOL 014:時常「出戲」現象與一則神奇的「?」文(下)
- 16日 《松樹尾》在劇場中演繹生命回憶
- 15日 評地有聲 VOL 013:時常「出戲」現象與一則神奇的「?」文(上)
- 12日 英雄的悲喜劇《西哈諾》
- 11日 《西哈諾》︰是甚麼令我們只記得大鳥
- 10日 看《西哈諾》「當下的真實性」的探索
- 09日 雅克:主人,你這剎那在何方?
- 07日 《松樹尾》———演出過後不復存在了嗎?
- 07日 《松樹尾》:滿足了懷舊情結的木屋區,然後呢?
- 06日 《西哈諾》:置身其中的抽離
- 06日 過於「完美強大」的西哈諾,還怕醜嗎?
- 03日 西哈諾還是大鼻子情聖?
- 2023年03月
- 2023年02月
- 28日 談論老去的經驗,面對老去的終點:《午後陽光》與《喺度簽個名》
- 13日 任我行到底任誰行?談「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
- 05日 「新馬路任我行」藝術淘寶化/澳門迪士尼化下的一場戶外商場show
- 01日 從《枕頭人》到澳門故事
- 2023年01月
- 25日 城市的公共空間如何被利用,是一個城市個性的重要體現
- 21日 2022看過的演出—本地故事怎麼說?
- 15日 角色的故事—談《枕頭人》(二之二)
- 15日 文本的海洋—談《枕頭人》(二之一)
- 15日 2022觀演筆記(下):線上演出、潛力新作、匿名意見
- 15日 2022觀演筆記(上):音樂劇場無限式、紀錄劇場的轉向、創作模式的反思
- 15日 「評地」年度回顧:2022值得一記的劇場演出/現象(下)
- 15日 「評地」年度回顧:2022 值得一記的劇場演出/現象(上)
- 2022年12月
- 31日 回看2022年的評地
- 30日 從神壇走下人間:《光與暗》中的二元對立
- 30日 重返歷史現場──從《夜 · 觀應》反思故事論述的不同可能
- 19日 評地有聲 VOL 012:錐心之痛,「素人」演繹 —— 他們在劇場上說什麼?(下)
- 18日 評地有聲 VOL 011:八歲到八十歲,微觀澳門——他們在劇場上說什麼?(上)
- 16日 已知的尋常,未知的《尋/常》
- 15日 《尋 / 常》:若世界上不只有一種「常」
- 15日 壓力給到觀眾/表演者:看足跡演書節《蘩漪4.48》和《藍色時分》
- 12日 對「匿名意見」的意見
- 12日 走了一趟波蘭
- 10日 「匿名」、「?櫈」都是偽命題,問題是寫什麼吧?
- 09日 評地有聲 VOL 010:劇場文件Zine,點睇澳門劇場與城市?
- 06日 匿名的劇場公共領域
- 05日 臨界當下的臨界狀態——評《Dansations舞聲舞息IV》的階段性創作
- 04日 《尋常》尋埋於心深處的常
- 03日 評地有聲 VOL 009:燈光的「減法」——燈光與舞蹈的對話(三)
- 01日 評地有聲 VOL 008:你決定了觀眾如何看——燈光與舞蹈的對話(二)
- 2022年10月
- 18日 評地有聲 VOL 007:發現「燈光」——燈光與舞蹈的對話(一)
- 12日 完美的家庭存在嗎?淺談《宜民傢俬店》的劇本、情節、佈局和其他
- 02日 從籠中感受世界—觀《骨籠》後感
- 01日 一段距離
- 2022年09月
- 2022年07月
- 18日 當作品與現實交疊——看《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有感
- 09日 影響生命的可能
- 05日 當經典穿越時代——談《聊齋魅影》和《孔乙己》的改編策略
- 04日 澳門藝術節中的社群呈現
- 2022年06月
- 30日 故事、身體、非人——談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的本地劇作(下)
- 30日 故事、身體、非人——談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的本地劇作(上)
- 29日 借用「海、岸、漁」——談澳門藝術節的本地劇作
- 29日 從小紅書裡看「澳門藝術節」
- 28日 用肢體來代替講話好嗎? ——談三個舞蹈演出中的語言
- 25日 食色於市——《九聲》中情慾湧動的都市圖像
- 25日 存在劇場中的舞蹈——看《九聲》
- 25日 關於時間、空間、力量——看藝術節《舞.渡.海》
- 07日 游離大海與竹棚間的《舞.渡.海》
- 2022年05月
- 11日 當《聶小倩》的主角變成了寧采臣
- 11日 風雨中不沉的是記憶之船—評《天涯海女》
- 10日 當戲劇與社區相遇:從《租客》又看祐漢
- 02日 藝術外賣:買一份獨一無二的體驗
- 2022年04月
- 20日 如何快樂地學習?
- 12日 《東西》:人生「話」長卻又苦短
- 2022年03月
- 29日 《2X1.5》誰擁有睡「籠床」的尊嚴
- 29日 《醜小鴨》:誰決定了我是誰?
- 22日 《2X1.5》:不足四平米的房,三個主角,兩種生物,一切都是為了——
- 10日 《明年此時》:求而不得的背叛之愛
- 07日 桃花全非,人面依舊
- 05日 激情以後——陪伴和成長的見證:《明年此時》
- 01日 低度連結的親密關係:《明年此時》見證愛情保鮮方式
- 2022年02月
- 2021年12月
- 31日 此心安處是吾鄉:觀《遠方之歌》
- 31日 101種表現,還是孤獨——看《遠方之歌》有感
- 31日 「總是在路上,尋找歸途」—《遠方之歌》卓劇場 X 眾聲喧嘩
- 31日 評地有聲 VOL 006:從《長衫詞》到《江道蓮與弱勢女性》—命題探討與跨界連結
- 28日 回望、穿越與轉化——談澳門藝術節三劇作勘探歷史與空間的不同方式(下)
- 28日 回望、穿越與轉化——談澳門藝術節三劇作勘探歷史與空間的不同方式(上)
- 28日 誰的他者敘事?——《到燈塔去》劇本讀後(上)
- 28日 誰的他者敘事?——《到燈塔去》劇本讀後(下)
- 27日 評地有聲 VOL 005:三齣英國當代劇作的澳門演繹
- 23日 交纏/人和人/人和城市
- 15日 評地有聲 VOL 004: 重演與再造—漫談澳門劇場文件展2021
- 2021年11月
- 16日 《七道門》觀感
- 14日 看兩套首次粵譯的劇作
- 2021年09月
- 29日 美而脆弱
- 21日 願千里共嬋娟而觀眾不必再懷念現場演出—觀《詞話人間》
- 20日 造黑留白——觀《詞話人間》
- 07日 「BOK Festival 搏劇場節」2021—捕獲劇場視角,浮浮沈沈的夏季
- 2021年08月
- 27日 觀《莫莫無日》:異空間內的私練
- 24日 《漾—24個關係》觀後
- 19日 學會放下:觀《當鴨子遇見死神》
- 06日 無限乘無限,詩與音樂的空間:沉浸「bpM:詩Poetry」
- 06日 似曾相識的機器人間,看「人間機器」
- 2021年07月
- 19日 白去
- 19日 《驢得水》觀後記
- 03日 評地有聲 VOL 003: 新常態下,你望我望/港、澳藝術節,有變有不變
- 2021年06月
- 30日 海王星:在幻覺充盈的星球上,愛是唯一
- 29日 吃著雪條但不夠凍,說到底利用還是利用——看《海王星》有感
- 28日 《獨在一起》觀後記
- 22日 當劇場遇上社區導賞——談藝術節三個本土作品
- 21日 策展失敗的舞台美學展
- 19日 小眼睛看第三十一屆澳門藝術節
- 16日 回應《大堂巷七號》導演的話
- 16日 回覆:虛構的真實是否可信? ——看《大堂巷七號睇樓團》
- 11日 虛構的真實是否可信? ——看《大堂巷七號睇樓團》
- 10日 《大堂巷七號睇樓團》:與鬼魂對話
- 09日 如果「舞」是一道配菜—談幾個藝術節舞蹈演出
- 09日 疫下藝術節—借疫情思考生活的《當家一天》、《未境作業.挫敗之慾》
- 08日 鄉愁的困局 談《從記憶看見你》
- 02日 2020當代舞蹈群像剪影
- 01日 《雙舞作》︰相公無法描述白蛇的痛苦
- 2021年05月
- 18日 「不是畫公仔畫出腸」的《三位一體》*
- 17日 「舞」到去外太空
- 16日 「舞.醉龍」
- 16日 《野花》中的孤傲之花
- 14日 白蛇
- 14日 憶你
- 05日 記憶政治的「路.遊.戲」
- 05日 《白蛇》:規則誰來定?
- 04日 《海闊天空》
- 04日 《白蛇》:一種新的解讀
- 2021年04月
- 01日 可有劇場的啟蒙?
- 2021年03月
- 26日 孩子的空間
- 12日 2020年澳門舞蹈回望
- 2021年02月
- 27日 在溫室中演戲
- 04日 一齣戲的價值與價錢
- 03日 一個劇場消費者的告解
- 03日 談藝術何價?
- 2021年01月
- 13日 重拾愛玩的心——我看《親親.泡泡.郁郁貢》與《TIN CAN》
- 03日 評地有聲 VOL 002: 挑戰「三一律」,挑戰命運悲劇—談足各藝術社《逆光》
- 02日 評地有聲 VOL 001: 大鳥式喜劇看澳門的兩張面孔—談曉角劇社《樓住澳門人之通關24》
- 01日 愛恨交織的家:談《骨籠》
- 2020年12月
- 28日 《晚安,媽媽》裡的落差效果
- 27日 沒有演員的劇場——觀《嘉路士一世》
- 08日 重新發現周邊社區(下)
- 2020年11月
- 2020年09月
- 17日 重新發現周邊社區(上)
- 2020年08月
- 31日 談《如何對付克萊爾》中的視形傳譯
- 14日 留下來的只有基因
- 14日 手電筒聚焦與鎂光燈普照——從兩種策展態度說起
- 08日 從新文本《平行異數》看「抉擇」
- 06日 真真假假——評《平行異數》
- 02日 人類
- 2020年07月
- 2020年06月
- 2020年05月
- 01日 在疫情期間思考劇場與公共領域
- 2020年04月
- 22日 但吱吱有個煩惱!在戲劇中學習
- 15日 小眾之事:劇場與澳門的距離
- 14日 疫情當下
- 14日 嘉嘉老師——澳門戲劇教育的雪泥鴻爪
- 12日 《劇場公共領域》與澳門的自我想象
- 2020年03月
- 2020年02月
- 28日 情景參與的內斂——問《夜行:為甚麼?》
- 28日 情景參與的進取——談《談談情探探聽》
- 20日 萬華鏡下炫目的孤獨感-評《萬華舞影》
- 13日 迷走導覽:那些說了和沒說的小城暗面——《非官方指定路線》、《大堂巷七號睇樓團》
- 13日 在地是何地?側記第十九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穗內有萃──On Site在地」
- 2020年01月
- 20日 2019:做一個階段性實驗劇評人
- 09日 《海盜婆》:讓故事植根蔓延
- 09日 《此時此刻》的社會「貼題」及其美學中的不滿
- 2019年12月
- 24日 一份場刊,演出完結後可怎麼看?澳門劇場文件展策展記事
- 13日 從《北緯22°咖啡店》的文化轉譯思考澳門劇場生態
- 03日 《未境作業》的未竟之業:持續發展、翻譯及了解
- 01日 唔該少甜——觀《北緯22°咖啡店》
- 01日 曉角《山羊》:存在主義下的語言詭用
- 01日 失語狀態中探索:《未境作業》對身心障礙的詮釋和轉化
- 01日 兩名「旅人」的掙扎:觀《劇場搏劇場》
- 01日 為甚麼要嚐澳門街味道?
- 01日 笑聲以後--評《未境作業》
- 2019年11月
- 2019年10月
- 26日 《鬼馬音樂狂想曲》談古典音樂的讓步
- 26日 《海盜婆》的「大同精神」與社區關懷
- 08日 不會是「含笑半步釘」吧?—《浮生記》觀後感
- 08日 《海盜婆》:從路環「生長」出來的劇作
- 08日 英雄重要,還是和理傾重要? ——看《識英雄奏英雄》的延伸感想
- 2019年09月
- 30日 《澳門製造》及《戴花的少年》:活著就是件值得創作的事
- 25日 我們都是逃跑的豬 ——《誰倒了這片土地》觀後感
- 24日 一起等死好嗎——《浮生記》觀後
- 19日 為慶祝——《祝福》觀後
- 13日 多樣化的推廣音樂會——我看《公主駕到—奇幻繽紛音樂會》
- 13日 一群綁架狼的羊——《狼狽行動2.0》觀後感
- 2019年08月
- 27日 淺談新自由主義下的澳門劇場與評論:觀察「IATC TW 2019年度論壇」
- 23日 讓人與人對話 ——《生命百寶箱》觀後感
- 15日 《安娜與蘇珊》:人生如戲
- 09日 感官享受有餘,敘事略嫌不足——簡評《冒險島樂園》
- 08日 「演書節」的逆流創作:《安娜與蘇珊》
- 03日 把想法打開——觀《生命百寶箱》
- 2019年07月
- 2019年06月
- 2019年05月
- 29日 在歷史的年輪上翩翩而舞──《活化︰澳門劇場研討會2019》的觀察報告
- 28日 粵韻金曲慶昇平──國慶回歸專場音樂會
- 21日 如果劇場是一個playgroup —— 獨自觀看《親親.泡泡.郁郁貢 2.0》有感
- 14日 《親親「泡泡」郁郁貢》——嬰兒需要看懂嗎?
- 14日 性別互換,能否翻轉性別刻板印象?──談《女俠無用》
- 07日 貓捉老鼠──觀察「活化」這件事
- 2019年04月
- 2019年03月
- 28日 談《藥》的一件小事──從「自high」中看人的麻木
- 28日 魯迅也嘆氣──談談《藥》的新舊對話
- 28日 《靜默.移轉》──微小,足見力量?
- 28日 對生命的思考
- 15日 評2019「澳門城市藝穗節」──從100小時到400小時:等待由日常縫隙中萌生的穗實
- 05日 刻板卻有趣的快轉跳接人生《人人超級市場》
- 2019年02月
- 27日 辦公室萌發的小學生戀愛《光影夢工場》
- 26日 誰的藝穗?誰的日常?──2019「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之得與問
- 26日 讓長者成為舞台的主角——《握握手,做個老朋友》
- 23日 從《握握手,做個老朋友》看劇場中長者演員的展演策略
- 20日 期望、籌劃與體驗——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觀察
- 20日 置身白立方──形體及聲音建構的城市空間
- 17日 澳門城市藝穗節:情感遊走,從身體主權的在地性漫遊城市
- 17日 《水與聲》──用一場明晰的夢回溯本源
- 17日 給城市人的一課——《氧》觀後感
- 17日 城市之於藝穗的意義──觀「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之感想
- 16日 從記憶回到睡床──《Bæd Time》觀後感
- 14日 如何理解「城市藝穗節」中的「城市」?
- 10日 離地之意義--環境劇場《氧》觀後感
- 02日 老朋友說故事——《握握手,做個老朋友》觀後感
- 2019年01月
- 27日 思考高蹺劇場──談「浪風劇社」《氧》
- 22日 闖進動物的社交場所──記《神奇森林歷險記》
- 19日 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意義
- 17日 妙,不可言?——觀《神奇森林歷險記》
- 09日 《妳變了於是我》:試談性小眾的性別與愛情
- 08日 當不寫的時候
- 2018年12月
- 23日 記《紀錄劇場──從記憶看見你 OFF |SITE在場2018》:生滅的環境、紀錄與演出交匯
- 21日 《舞.醉龍》:傳統文化與當代創作之間
- 14日 紀念澳門著名歌唱家鄭麗煖女士的「煖意留聲」演唱會
- 14日 貼地高飛的歷險——《冬仔Go高歷險記》的不言而喻
- 14日 平權的搏鬥——淺談《奧利安娜》
- 07日 做一場冒險的夢──觀《冬仔Go高歷險記》
- 06日 溝通與傳播困境——從《奧利安娜》延伸思考
- 05日 尋龍的故事──談《舞.醉龍》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5日 遍地黃金—談夢劇社十週年演出《黃金時代》
- 19日 《黃金時代》的後續思考:「澳門人」真的存在嗎?
- 19日 自白與對話──觀「蓓蕾藝術團」兒童舞劇有感
- 06日 《鏡花轉》──讓前塵流轉,靜心回顧未及追憶的點滴
- 04日 主題切合社會,表達有待加強──觀《黑面琵鷺的自白》有感
- 2018年09月
- 27日 如花又如霧──《鏡花轉》所呈現的失焦
- 27日 理解自己,理解別人——觀《菇啦啦村的秘密》
- 22日 讓微小發生的城市藝穗節
- 22日 從澳門城市藝穗節觀看表演藝術如何旁述、介入、聯繫社會
- 22日 澳門城市藝穗節:評《碰而不見》和《倒行激思》
- 18日 《最愛久石讓》音樂會觀後
- 2018年08月
- 29日 劇場裡一分鐘是不是六十秒?──談印跡.澳門《時之間》
- 29日 《泰特斯2.0》:表演的豐厚與限制
- 27日 鄧樹榮的「泰特斯2.0系統」
- 20日 記《靜默》——緩緩流逝的生命
- 2018年07月
- 28日 等待是意識的集合狀態──足跡《圈圈》
- 25日 試談澳門藝術節主題之演變
- 15日 你所凝視的身體,也正注目著你《女公關》
- 10日 好奇的流蘇在船塢看日落:評澳門藝術節2018兩個演出
- 10日 《無深睡眠》:變化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發生
- 09日 「資本.論」—— 當「警訊」變成犯罪教學
- 08日 評澳門藝術節的三個「女人」節目
- 06日 割裂的意象──評《時之間》
- 06日 《審判》的根源——意志與焦慮
- 05日 反凝視——EISA JOCSON舞作的情慾與怪異
- 03日 生命平凡處的詩意——評《生命無限好》
- 02日 物料的探索——觀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後感
- 02日 移工景觀之顯影與發聲──《洄游》
- 01日 你的夢流到我的夢裡來《無深睡眠》
- 2018年06月
- 27日 一種文化風景——TOMÁS RAMOS DE DEUS與他的《澳門頌》
- 27日 偶爾發發命運的牢騷:紀錄劇場《洄游》
- 27日 《茱莉小解》小解
- 26日 質料間的神明──評《山水賦》
- 13日 一西一中 其趣各異
- 13日 關於科技的反思──觀《美人魚的泡沫》有感
- 04日 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洄游》
- 04日 所有的美好都因其有限《生命無限好》
- 2018年05月
- 07日 《我係歌手》:沒有「夢想」,只有爆料,他們很難成為甚麼
- 07日 古雅與現代的交錯
- 2018年04月
- 23日 侷限與感動──評市民專場《我係歌手》
- 19日 聽弦樂觀光影的體驗
- 07日 音樂、空間與光影設計之平衡──記《百步餘音》弦聲光影音樂會
- 2018年03月
- 21日 《可以睡覺》:參與式劇場裡的春秋筆法
- 15日 停歇中回味——觀《我老豆揸巴士》
- 08日 於澳門城市藝穗節尋寶,發現剛與柔的舞蹈劇場
- 08日 人造玫瑰:哪管是她個人的執意或是澳門整體的社會氛圍?
- 2018年02月
- 27日 《歡樂假期》,一個並不歡樂的假期
- 27日 《錦堂》,一個超乎想像的劇場
- 27日 《三段式動能》,三種不同的感受
- 27日 一趟巴士河,一次穿梭時光的旅程
- 23日 2018年城市藝穗節之演出紀錄
- 12日 我們到底需要怎麼樣的藝術活動? ──觀澳門「城市藝穗節」節目《裂隙──城市中的身體表演》後的反思
- 2018年01月
- 11日 從《皮紋》談形式與本質的選擇
- 11日 黃翠絲、毛維《皮紋》:呈現「當下」的矛盾
- 11日 四維空間《記憶.郵此起》:空間與內容的互動,還待作成
- 11日 及時劇評:《七種靜默:忿怒》──鮮明的角色,淡然的絕望
- 2017年12月
- 24日 及時劇評:收在格子裡的《忿怒》
- 24日 及時劇評:《長衫詞》: 南音說唱的應用與探索
- 24日 無法馴化的他者——異鄉者的共存狀態
- 24日 及時劇評:為甚麼要用和怎樣用: 從《長衫詞》看動作意涵的實踐
- 24日 觀兒童劇《青鳥》有感:兒童劇能否「長大」一點?
- 24日 幸不幸福的青鳥
- 24日 手寫的回憶,往事只能回味?
- 24日 遺城詩路《遊園鏡夢》──多元奇觀,何日得見日常?
- 14日 美麗世界不屬於我們
- 12日 從行走城市學到的那些事
- 12日 開始飛翔的日子——觀《青鳥》
- 03日 翻譯的可能和不可能:《異鄉記》中的模仿
- 2017年11月
- 23日 石頭外傳——別忘記微小的力量
- 03日 專心致志,何用長征
- 2017年10月
- 26日 傷.愛:談《止痛糖漿》中的重覆和荒謬
- 25日 我寧願把這當成一個故事? ──思索《飄流船廠》的編作與真實
- 22日 《飄流船廠》觀後之胡思亂想
- 02日 畫面之建構——觀《飄流船廠》
- 2017年09月
- 25日 澳門不是一個人——淺談《彼時此岸》中的身份危機
- 25日 砍下雙脚的「自由」 ——我看《紅鞋子》
- 02日 一吻定生死-評《法吻》
- 02日 黑暗中是信任,還是猜疑?──評2017 Bok Festival《身在黑暗》
- 2017年08月
- 28日 不只是懷舊──《2017流金歲月──鄧麗君歌曲紀念演唱會》觀後
- 20日 從雅娜.羅斯的《海鷗》談談搬演經典
- 20日 談《梅田宏明雙舞作》與《巧手陶偶》
- 20日 管樂的記憶與冒險--《航向新世界—草帽路飛與同伴的大歷險》觀後
- 20日 真幻國度──《神燈》
- 17日 及時劇評:音感2.0「聽」後感
- 17日 《海鷗》:我們這時代比1895年的俄國更自由嗎?
- 17日 RP記錄劇場《Remote Macau》:顛覆劇場•突圍日常(?)
- 13日 不一樣的紅色──《安徒生巡禮-紅鞋子》的表演策略和童話改編
- 10日 在討論教育之前 ——由「藝評與教育:澳門劇場研討會2017」延伸開去
- 05日 在黑暗中看見自己,看見世界──《身在黑暗》觀後感
- 03日 及時劇評:科學帶來了什麼
- 03日 及時劇評:一個嘗試突破自己的《夏天》
- 03日 及時劇評:評「搏上實驗室」《手談坐隱》及《音感2.0》
- 03日 表演藝術交織而成的異托邦
- 2017年07月
- 30日 及時劇評:在現實中發夢,還是在夢中發現現實? ——評河床劇團《催眠》
- 28日 及時劇評:評「劇場搏劇場」《非常一搏》
- 28日 造物的背離 ——觀《遷移者之歌》
- 23日 第三個願望──音樂劇《神燈》觀後及兒童劇場的第三個十年
- 20日 編織歷史與實務知識的現場──記2017澳門劇場研討會
- 19日 保持距離──初看夢劇社《漂流船廠》
- 16日 澳門藝術節──週記(下)
- 16日 《浮城‧寂 Woyzeck》:我們都身處在一個殺人的社會
- 16日 觀察「藝評與敎育」研討會
- 14日 及時劇評:《手談坐隱》的觀後感
- 07日 評《音感2.0》:新的思考、舊的困惑
- 07日 及時劇評:《音感2.0》:超越符號的水與聲
- 07日 虛實真偽的劇場性辨證 ——談卓劇場《虛域》
- 07日 漫遊澳門城市:一個冥想之旅.澳門藝術節2017觀戲回顧
- 07日 及時劇評:《手談坐隱》:一層薄紗的界線
- 07日 童趣——談《魔法音樂小王國》
- 2017年06月
- 29日 物件的視覺聯想與試驗──觀《生鏽鐵及各路英雄》後感
- 29日 澳門藝術節──週記(上)
- 27日 革命.偶像.暴走.騷──一次感官刺激與精神虛無的交替體驗
- 27日 只記快樂症候群 ──談《小孩俠》「市民專場」學校巡迴演出*
- 15日 靈動的物,讓想像飛馳──《生鏽鐵及各路英雄》、《巧手陶偶》劇評
- 15日 唱《遷移者之歌》,寫遷徙史之詩
- 12日 聆聽與想像的失能──評Rimini Protokoll《聽你的,走我的》
- 12日 在雲端中相遇──《Remote X》的異化之旅
- 08日 穿越百年的浮世如何作繪?評「雷克雅未克城市劇場」的《海鷗》
- 08日 如何成為有創造力的觀眾?看《聽你的.走我的》有感
- 2017年05月
- 31日 《革命偶像暴走騷》觀後感
- 31日 《給侄子的信》觀後感
- 28日 一個大人的「童聚偶遇」
- 24日 既是烏托邦亦是絕望鄉|卓劇團《虛域》
- 23日 澳門藝術節評論《虛域》
- 23日 星光下的置換與突變
- 22日 觀眾被觀,以及戲劇的無奈——記觀《天龍》
- 10日 在這城,舞蹈的不同可能: 觀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她們…說我城》及《也許有一天》有感
- 09日 聲景劇場《甲戌風災》
- 09日 來一節舞蹈示範:《夜》裡的種族與性別
- 02日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觀後感
- 02日 令人驚艷的演出節奏:W.I.P 003 階段性實驗劇場系列-叄
- 2017年04月
- 25日 《也許有一天》觀後感
- 17日 舞蹈與觀眾何干?──試論《她們說……我城》的接受
- 17日 外團來澳演出的深度交流——評Theatre Moments在澳門上演的三劇
- 06日 似真若夢 多變的演繹──《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劇評
- 06日 「全城舞台」,搬演一齣齣城市發展悲劇
- 06日 與陌生人的親密聯繫: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的環境劇場體驗筆記
- 06日 試評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坐坐茶室》
- 06日 一次中西的心靈淨化
- 05日 《Made in Macau 2.0》延伸討論──有關紀錄劇場
- 2017年03月
- 31日 在大自然中觀照《愛與死的證言》
- 29日 用一張紙一枝筆喚出最簡單的愛
- 28日 遙遠的距離 咫尺的對話──《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 28日 孤獨的聯繫
- 28日 羚羊未掛角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的教育意圖
- 28日 在彼此的影子中獨自抉擇──談《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 26日 把時間和空間濃縮成化不開的愛──談《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中的佈置轉換和聲效設計
- 24日 澳門文化中心2017年「開箱作業」:在過剩的演出環境中繼續實驗之途
- 23日 記一次做客吃飯的經歷──評《巴勒斯坦大飯店》
- 23日 淺論環境劇場作為城市場域中地方營造及主體性建構策略 ──以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三個節目為例
- 23日 「澳門城市藝穗節」以外的澳門、城市與藝術
- 23日 生與死的辯證:澳門城市藝穗節《生之葬禮》和《愛與死的證言》的形式和空間
- 23日 藝評擂台陣(Part 4):《愛與死的證言》、《生之葬禮》、《坐坐茶室》、《我遇見了貓》
- 22日 藝評擂台陣(Part 3):《流動廚房》、《黑暗裡的斷翅飛翔》、《愛與死的證言》、《巴勒斯坦大飯店》、《太平盛世裡的安全演習 2017》
- 22日 從《愛與死的證言》看環境氣氛與劇場內容的結合呈現
- 22日 《五個女人》:一台暴烈與溫柔
- 22日 藝評擂台陣(Part 2):《坐坐茶客》
- 22日 走在圍中的日與夜──讀《空間──2016澳門劇場研討會文集》
- 20日 觀眾能否主導行動?──《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2017》觀後
- 16日 藝評擂台陣(Part 1):日常、節慶與歷史—藝穗今昔談
- 02日 小故事大世界——《巴勒斯坦大飯店》劇評
- 2017年02月
- 20日 味蕾刻劃記憶──既遠且近的《巴勒斯坦大飯店》
- 20日 莊嚴和圓滿的葬禮──2017藝穗節《生之葬禮》
- 19日 已逝的時代悲憫 以身體作見證
- 15日 2017城市藝穗節評論
- 14日 城市旅劇──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觀察筆記(下)
- 09日 城市旅劇──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觀察筆記(上)
- 09日 料理感知,跳躍時空,與藝穗共舞─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觀察
- 2017年01月
- 26日 織景物之晚潮
- 13日 從微小空間到社區藝術到社會議題的空間展示
- 12日 令人反思的當代寓言──足跡《找記憶》觀察
- 10日 凝望空間痕跡、聆聽空間雜音──海外挑戰一行觀臺北美術雙年展陳界仁展覽有感
- 10日 空間的複寫
- 04日 我們/空間/他們 ──記台灣海外挑戰之旅
- 04日 組裝中的碎片式體驗 -觀「第六屆超親密小戲節」後感
- 04日 我們記得的「本土」: 觀記錄劇場《彼時此岸》及《十六種回憶.澳門》集體回憶劇場有感
- 2016年12月
- 2016年11月
- 2016年10月
- 2016年09月
- 29日 《獨舞/雙人舞展》2016綜合觀察
- 29日 澳門藝術節《最後的錄音帶》
- 20日 解夢人猶在夢中──《苦百合的王子復仇記》的觀演關係
- 20日 及時劇評:澳門視野下閱讀他城
- 15日 及時劇評:再看一次「看不見的城市」──《速.城》裝置劇場
- 15日 一個人的鍊金術──看《獨舞/雙人舞展2016》有感
- 15日 第一的第一
- 15日 無礙的舞蹈?無障礙的劇場?《Disabled Theater》
- 14日 奇觀之城 抵拒之戲
- 14日 在消失的古海岸線上
- 14日 穿梭於意大利歌劇與非洲大戰的虛實:南非第三世界失序藝團《馬克白》
- 02日 「留白實驗」階段性實驗劇場作品呈現-W.I.P. 1. 001 實驗劇場系列
- 02日 「視覺的」或「純粹情緒的」 ──評Water Singers《音感》
- 2016年08月
- 16日 及時劇評:劇場空間的轉換與詮釋
- 02日 及時劇評:另類,是節目還是理想?
- 2016年07月
- 29日 生活就像一襲白色的油畫
- 27日 及時劇評:小城實驗劇團「新文本劇場《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AMSTERDAM ÉTUDES):進退失據的「新文本」劇場
- 26日 記印尼移工劇場《我們也有的故事》
- 19日 及時劇評:評「劇場搏劇場」:《非常一搏》中四個演出
- 18日 及時劇評:離地是為了貼近愛情:《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的漂流狀態
- 18日 及時劇評:資本主義與冷酷異境:《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的異化和疏離
- 13日 甚麼才是真實?──看《愛比資本更冷》
- 11日 及時劇評:另類劇場的嘗試──評非常一搏(4)
- 08日 及時劇評:困在工整結構中的情感
- 04日 《完美的一天》及《Disabled Theater》:「真實」劇場?
- 2016年06月
- 24日 身體中的歷史,歷史中的身體──關於紀錄劇場《紅》
- 24日 《紅色是最憂鬱的顏色》
- 24日 由立體互動到戲謔分化——深耕細作:《微觀莎士比亞》和《短打莎士比亞》
- 17日 震耳欲聾的寂寥
- 14日 尚待書寫的故事:第三世界失序藝團《馬克白》的文化翻譯
- 14日 拼貼衍義──評《雙・對》
- 07日 無路可出:《最後的錄音帶》中的「白色恐怖」
- 07日 DISABLED 杜麗娘S
- 04日 減.減無可減——評陶身體劇場《6》、《7》
- 04日 憑甚麼評論 DISABLED THEATRE 之八道問題
- 04日 愛的地獄:雙人舞《迷戀》
- 02日 及時劇評:反映/借喻/尋找「真實」的劇場──談「華文戲劇節」澳、港、台三齣劇作
- 2016年05月
- 31日 以障礙照見障礙──Disabled Theater的兩難
- 31日 莎士比亞在場不在場──評 2016 澳門藝術節《短打莎士比亞》與《微觀莎士比亞》
- 29日 《亂世童話》一個努力「被看見」的演出
- 29日 《亂世童話》的亂世形象
- 25日 及時劇評:何以為家?談「流徙三部曲」最終章《Gweilo》
- 20日 以話語重見、重建靈魂——記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茶夢傳》
- 20日 由過期茶葉帶來的澳門近代史課
- 20日 觀《亂世童話》有感
- 20日 分裂和聚合──《亂世童話》的結構
- 20日 物動的哲學——評《羊咩咩.郁郁拱》
- 16日 關係有期,潛力無限
- 15日 夢醒時分——評澳門藝術節開幕莎劇《仲夏夜之夢》
- 15日 誰的莎士比亞?──評《仲夏夜之夢》
- 13日 評《亂世童話》
- 11日 藝術的世代之爭──評《一頁飛鴻》
- 10日 及時評論:三部「華文」劇作,三種空間書寫
- 05日 屏息的荒原
- 2016年04月
- 29日 亢龍有悔:《老大》對線性經濟邏輯的省思
- 06日 新團新作的反思──評《課室》
- 2016年03月
- 31日 以鏡自照見形容──談《明心反照》中之「鏡像」
- 31日 評《二月廿九》
- 15日 懂與不懂之間──評《無聲頻道》
- 06日 往相反的方向走-談《收信快樂》
- 03日 活在他人製造的風景下-評《織.景.物》
- 02日 《小安的新聞》:政治文宣建構的平行時空
- 01日 《收信快樂》津津有味
- 2016年02月
- 17日 為誰而寫? —談《收信快樂》
- 06日 演活人生階段-《收信快樂》觀後感
- 05日 想像中的你:收信快樂!
- 05日 他人即地獄?──《美麗2015》中主體與異己之關係
- 2016年01月
- 27日 在情緒共振之間 ──《完美的一天》
- 19日 從社區到社會的《善豐善豐》
- 18日 從文化遺產活化策略觀察──淺談空間與「文化」
- 14日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方方》及足跡《大世界娛樂場II》──一體兩面
- 2015年12月
- 31日 記香港舞蹈團實驗舞蹈劇場「八樓平台」之《韓舞紀 ── 首爾.香港.相遇》
- 22日 澳門藝穗節2015討論會 ──談及本色演繹的藝術周末
- 22日 劇場編劇的文字迷宮:《無違和世代2.0》
- 22日 一齣關於他媽的戲劇──評《無違和世代2.0》
- 22日 回歸戲劇的初心_第十五屆澳門城巿藝穗節──《無違和世代2.0》劇評
- 22日 最瘋狂又最窩心的南投水滸英雌
- 22日 澳門藝穗節《無違和世代2.0》
- 21日 《方方》──從凡間抗爭到地府
- 21日 《無違和世代2.0》為甚麼不違和
- 21日 以食物為偶:《小紅帽的烹飪指南》的倫理意涵
- 21日 性別劇場的「抗爭」進路:以《能吃的身體秘密》為例
- 14日 湊巧的看了三場演出
- 03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七)︰《玩玩具・食飽飯・等落雨》、《無家者》、《Play games》、《美麗2015》
- 03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六)︰《大象無形》、《外面的世界》、《〈故事拾荒人〉之流動講故在澳門》、《小紅帽的烹飪指南》
- 03日 其實獨演一個更開心──評《獨演小劇場2015》、《擁抱我!》
- 03日 「第十五屆澳門藝穗節 」駐節觀察報告
- 02日 認真/玩遊戲:《Play Games》中的女性困境
- 2015年11月
- 25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五)︰《無違和時代2.0》、劇(藝)評寫作
- 25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四)︰《非現實現 2015》-多媒體音樂會
- 25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三)︰藝穗節中的公共空間使用
- 20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二)︰《能吃的身體秘密》
- 19日 藝穗評地--每週評論擂台陣(一)︰《預置|鋼琴》、《悲喜森林》、《大象無形》、《藝在你左右之大象無形》、《鳥影翩翩》、《尋找過程》
- 14日 誰也不放過誰─談《跳到死吓又死吓》
- 11日 魔力不強的《浮士德》
- 10日 街舞小劇場《Project D》
- 06日 街舞小劇場《Project D》: 也許是街舞切入藝術的本地演出中最有趣的探索
- 2015年10月
- 22日 「舞・當」觀演小記
- 04日 《兩個她》的社會性論述
- 2015年09月
- 24日 及時劇評:短評《回流,那片星空》
- 24日 及時劇評:《愚徹》、《Galatea X》及《吃》:技術與概念
- 24日 及時劇評:野草舞蹈聚落《我們選擇的告別》:細緻但稍嫌冗長的東方視角
- 24日 及時劇評:《回流,那片星空》:展示本地新世代專業舞者
- 15日 及時劇評:浪漫,取決於心境 ─ 評《回流,那片星空》
- 15日 及時劇評:上海前空帆文化傳播工作室《折影》
- 15日 及時劇評:「舞‧當(Dance Lab Project)」《愚徹》、《Galatea X》、《吃》
- 12日 評夢想計劃協會《芝麻高高歌劇團IV – 西門奇俠傳》
- 12日 兒童藝術的題材與互動性-【捷克偶劇節體驗分享】上
- 2015年08月
- 20日 為什麼我們都被困──評《順風送水》
- 02日 保留愛都,超越文化想像
- 2015年07月
- 30日 從《沒鎖上的憶記2.0》引起的一些想法
- 30日 劇場設計界的盛會 – 簡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之(一)
- 16日 跨界與合作-「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整體觀察
- 16日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 14日 咬合於變態與常態之中——評《Roberto Zucco》
- 09日 從《沙途》引起的思考
- 06日 觀眾的教育--這不算一篇劇評《其實我們》
- 06日 談敦煌舞蹈詩劇《沙途》
- 02日 暴力的日常,不明的空白
- 02日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 02日 如何表演一個資本主義身體:李希特的《信任》
- 02日 《人在她城》的迷惘
- 02日 談《人在她城》的改編策略
- 02日 評《決定‧性》
- 2015年06月
- 29日 遊走於探知之間——《人在她城》觀後
- 27日 因何而動,因愛而動—《斷章取”藝”—-獻給碧娜》
- 22日 衣服之下,劇作以外
- 22日 直觀衝擊—談夢劇社《侯貝多‧如戈》
- 22日 Less is More — 談卓劇場《人在她城》
- 22日 只在南非發生?──《情人的西裝》搬演各地的普世意義
- 22日 別樹一格的《空氣動力學》
- 16日 Roberto Zucco 的狂哮
- 11日 言語與行動,不該是個問題—短評《決定 · 性》
- 11日 讓人情感迴盪的《斷章取“藝”── 獻給碧娜》
- 09日 身體的無可取代
- 09日 信與不信,可有選擇嗎?
- 09日 風月作史,鏡花為注──評《1699.桃花扇》
- 01日 重看《1699‧桃花扇》
- 2015年05月
- 28日 簡約而飽滿——評《菲爾德2.0 ——慾望與謊言》
- 28日 《情人的西裝》裡的暴力面向
- 21日 空間的思考--走進《親親水族館》
- 21日 喜劇是留給現實的功課──關於《情人的西裝》
- 19日 失物──荒謬與解放的可能
- 19日 簡約就是美──《空氣動力學》
- 16日 當代舞還可以走多遠?
- 14日 物理法則下的生命力量──評《空氣動力學》
- 10日 鄉愁與鄉愁的認同——評《記憶藍圖II》
- 2015年04月
- 26日 走進「裝置現場」,重溫幾次澳門劇場實驗
- 25日 成也工廈,敗也工廈?!── 藝團迫遷流浪記
- 25日 從兩個音樂劇作品中淺談音樂劇設計的各種可能
- 23日 傳統交響樂團也能很「電音」?! ──觀看澳門文化中心《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音樂會》有感
- 20日 怎樣的土壤培育出怎樣的人才 ——布拉格的劇場生態分享
- 13日 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小記
- 09日 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的「駁」與「博」
- 09日 及時劇評:「裝置現場」劇評
- 07日 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為期一週的戲劇節
- 2015年03月
- 30日 開放感官的嘗試─評《真實異境》
- 29日 照射鬼魂的劇場燈太亮
- 19日 僕人的希望和絕望
- 2015年02月
- 2015年01月
- 2014年12月
- 26日 《爆肝三十》=家 + 棟篤笑 + 夢想……
- 26日 人情味冰室──《茶檔開故》
- 25日 當藝穗節遇上格蘭披治大賽 教人如何在生活中尋回藝術
- 25日 《形態轉移》:行為藝術跟劇場生下的兒子
- 25日 走到時代的轉角處──記2014澳門城市藝穗節
- 25日 想象力是最佳觀眾—觀Phillippe Bizot《沉默是金》
- 07日 當物成為「偶」──談「超親密小戲節2014」的物件演出
- 07日 一個觀光客的「小戲節」體驗
- 07日 從演出到街區導賞--談「超親密小戲節」
- 07日 對不幸熟視無睹──評《殘酷日誌》
- 07日 從創作引發的創作─《殘酷日誌》
- 07日 開啟觀感的藝術體驗--記《殘酷日誌》
- 2014年11月
- 28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八)︰《非現實現》、「有水有田」、「茶檔開故事」、「第十四屆澳門城市藝穗節」
- 27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七)︰《爆肝三十》、《搖錢樹》、《蘑菇紀事》
- 26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六)︰《似曾相愛》、《人生酒吧》、《舞林秘?》、《舞.生態──失濕》、《怪誕之城》
- 25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五)︰行街搵故@士多里、茶擋開故@士多里、公園故事?險記@士多里
- 24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四)︰RAFE仔音樂馬戲奇遇夜、周雲蓬詩@歌夜航船、私密舞約、形態轉移、太空奇遇記
- 23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三)︰扯
- 22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二)︰「福隆計劃」
- 21日 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 一 )︰《沉默是金》、《廁所在這兒》
- 16日 「『不只是懷舊』:當銀髮族、老行業遇上藝術家」講座記錄(二之二)
- 14日 「『不只是懷舊』:當銀髮族、老行業遇上藝術家」講座記錄(二之一)